游客
题文

图中的史实发生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洋务运动时期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C.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老子以为“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庄子也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形成了国民排斥钻研科技理论的心理 B.与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一致
C.有利于统治阶级重视君民关系的和谐 D.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B.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C.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