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日:“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帅,朝臣莫能尚焉。帝益亲贵之。仕进虽速,咸谓才能致之。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少之。
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山东中学联盟)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帝怒谓侍中王戎日:“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数年,入为侍中。主者处事或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帝尝谓和峤日:“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日:“济俊爽,恐不可屈。”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日:“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帝默然。
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寻使白衣领太仆。年四十六,先浑卒,追赠骠骑将军。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
(《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有逸才,风姿英爽逸:突出 | B.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去:辞职 |
C.侪类以此少之少:轻视 | D.朝臣莫能尚焉尚:推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齐王攸当之藩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C.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幼 |
D.好以言伤物以乱易整,不武 |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济个性的一组是 ( )
①风姿英爽,气盖一时 ②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 ③济性峻厉,明法绳之 ④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 ⑤帝尝与济弈棋……济时伸脚局下⑥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济年轻时不仪精通骑马射箭技术,力大无比,精通《易经》及《庄子》《老子》,且技艺超人,在当时非常有名。 |
B.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怏.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 |
C.王济外表儒雅,但言辞直白激切。皇帝曾指责其有愧,王济则以因琐事导致兄弟不相容而为陛下感到羞耻予以回敬。 |
D.王济与堂兄王佑不合,王佑的同党都认为王济不顾念王佑的父亲,后王济被排挤在外,将家也搬到了北芒山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
(2)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
(3)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而绝江河(断绝)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子的朗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驾驭) |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的道理)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靠近) |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懂得道理)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之利 |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家祭无忘告乃翁 |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皆出于此乎 |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提到了“君子”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 分)
甲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 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乙文: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知不及大知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③有鱼焉,其广数千里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A.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不同。 | B.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也相同。 |
C.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相同。 | D.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也不同。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五百岁为春②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③奚以知其然也④请奚杀?
A.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 | B.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也相同。 |
C.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也不同。 | D.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相同。 |
下列对选文内容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文章都采用了设譬取喻的手法,比喻贴切自然,增强文章趣味性。 |
B.甲文说明万物各有所待,但程度不同,存在着大和小的区别。 |
C.两段文章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
D.乙文说明看待事物不能拘泥不变,要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灵活变通。 |
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4分)
②彼且奚适也?
③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氏录为得焉得:恰当、适合 |
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与:结交 |
C.数以杀忠臣之罪数:列举 |
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徒:仅仅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B.①一举而胜焉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①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D.①吾以情得之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3)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玄感,司徒素之子也。好读书,便骑射。以父军功,位至柱国。初拜郢州刺史,到官,潜布耳目,察长吏能不。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后转宋州刺史,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与诸弟潜谋废帝。及从征吐谷浑,时从官狼狈,玄感欲袭击行宫。其叔慎谓玄感曰:“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玄感乃止。
时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谓兵部尚书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效边裔,何以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明公①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
帝征辽东,命玄感于黎阳督运。于时百姓苦役,天下思乱,玄感遂与诸将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每为逗留,不时进发。帝迟之,遣使者逼促,玄感扬言曰:“水路多盗贼,不可前后而发。”时将军来护儿以舟师自东莱将入海,趣②平壤城。玄感乃遣家奴伪为使者,从东方来,谬称护儿失军期而反。玄感遂入黎阳县,闭城大索男夫。以讨护儿为名,有众且一万,将袭洛阳。遂南渡河,从乱者如市。众至十余万。洛父老竞致牛酒。玄感誓众曰:“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众皆悦。遂进逼都城。
玄感骁勇多力,每战亲运长矛,身先士卒,喑呜叱咤,所当者莫不震慑。论者方之项羽。刑部尚书卫玄,率众数万,自关中来援东都。玄军日蹙,粮又尽,乃悉众决战。玄感弟玄挺中流矢而毙,玄感稍却。追兵遂至,玄感一日三败。独与十余骑窜林木间,至葭芦戍,玄感窘迫,独与弟积善步行。自知不免,谓积善曰:“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积善抽刀斫杀之,因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玄感首俱送行在所。磔其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③而焚之。
(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五》)
【注】①明公:对位尊者的敬称。②趣:奔赴。③脔(luán):把肉切成小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官,潜布耳目,潜:暗中 |
B.玄感世荷国恩荷:承受 |
C.洛父老竞致牛酒致:招致 |
D.论者方之项羽方:相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B.自非立效边裔,何以塞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C.玄感乃遣家奴伪为使者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
D.玄感弟玄挺中流矢而毙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玄感以国家大义为重的一组是()
①遂与诸弟潜谋废帝②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
③玄感遂与诸将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④至于富贵,无所求也
⑤所当者莫不震慑⑥我不能受人戮辱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玄感做郢州刺史时狠抓吏治,了解下情,颇受到吏民敬服,因而被封为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
B.杨玄感起兵早有预谋,在黎阳督办运粮时,他故意滞留粮食,又伪称来护儿谋反,毅然聚众起兵。 |
C.杨玄感利用督运的机会和天下思乱的民情,以救百姓之命的名义当众誓师,宣布起兵,受到民众的响应。 |
D.杨玄感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让弟弟杀死自己。死后尸身陈列三天又被碎割焚烧。 |
第Ⅱ卷
四、把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
(2)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司马迁《报任安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卒:通“猝”,突然。 |
B.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对簿:审案。 |
C.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二千石:太守。 |
D.临江王独非忠臣邪独:难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以郎事孝文帝(2)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B.(1)至则族灭瞷氏首恶(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
C.(1)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2)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
D.(1)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2)因击沛公于坐 |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贾姬如厕,一头野猪冲进去。孝景帝想要冲进去解救,被郅都拦下。孝景帝看野猪出来了,也就回去了。 |
B.郅都虽然是个文弱书生,但执法严酷,不避贵戚,列侯宗室都对他很有看法。 |
C.匈奴人对郅都很敬重,听说他做雁门太守,就主动撤兵而走,在郅都死之前都不敢侵扰雁门。 |
D.郅都执法不避权贵,最后被以太后为首的当权者处死,临江王之死只是他们向郅都发难的一个导火线而已。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2)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