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英】奈保尔①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他懒得给屋顶上的马口铁皮钉钉子,只在上面压了几块大石头。一到刮大风,屋顶就像散了架似地发出乒乒乓乓的可怕声,随时都有飞走的可能。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一天我对波普说:“我想做点东西。”
“你想做什么呢?”他说。
我一下子还真想不出到底要什么。
“这不,”波普说,“你也在想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啦。”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倒不是他们觉得他有神经病或是个大傻瓜。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这么说波普不公平。波普有个习惯。每天早上总要拿着一杯朗姆酒站在大街的人行道上。他从不喝杯里的酒。但只要见有熟人,他就用中指沾沾酒,再舔舔手指,然后朝熟人挥挥手。
“我们也买得起朗姆酒呀,”哈特常说,“但我们就不像波普这样炫耀。”
我自己倒从来没这么想过。一天我向波普问起此事。
波普说:“孩子,早晨太阳刚出来,天还有点凉,你一起床就能出去走走,一边晒太阳,一边喝点朗姆酒,你会觉得很舒服。”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哈特说,“波普娘娘腔,不是个好男人。”
波普的老婆在我学校附近的一个大户人家做厨娘。以前,她下午常等我,然后带我去她的大厨房,还给我好多好吃的。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我吃东西时她坐在一旁盯着我的样子,好像我是为她吃似的。她让我叫她阿姨。经她介绍,我认识了那个大户人家的园丁。他是个棕色皮肤的漂亮男人。
一天夜晚,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打那以后,大家经常聚在波普的工棚里。他们谈板球、足球和电影——什么都谈,除了女人——就是想让波普高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喝醉以后我可不喜欢他。他身上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哈特说:“他不说我也知道他去哪儿了。他是去找他老婆了。”
爱德华说:“你想她会跟他回来吗?”
哈特说:“等着瞧吧。”
其实,我们也用不着久等,报上很快就报道了此事。哈特说果不出他所料。波普在阿里马打伤了一个男人,那男人拐走了他老婆。那人就是以前给过我许多袋青草的园丁。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哈特和其他人一带着朗姆酒去工棚看他,他就把他们轰了出去。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
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①奈保尔:英国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章有删节。“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各是怎样的?
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写出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它的发展及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
②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起源于唐初。清乾隆时期,湖北黄梅县一带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但作为地方剧种,黄梅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念白及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情反映的也是老百姓所熟悉的故事和人物。黄梅戏中经常演出的大本戏,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很少演出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的剧目。黄梅戏长期以来局限在安庆地区以及安徽其他地区范围内演出,这也局限了眼界和视角。黄梅戏的传承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③首先,在形体语言上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吴亚玲主演的《墙头马上》,就在形体语言上做了很大突破,这出戏把舞蹈和戏曲程式经过精心提炼,二者融成一体,戏中人物形象达到了现代古典艺术的审美高度。《墙头马上》的成功,使我们相信:形体语言的拓展与解放是可行的,甚至是必须的。当然,在借鉴的同时,也不能本末倒置,失去剧种本身的特点,而应当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所以,黄梅戏在继承的同时,需要学习借鉴,与时俱进,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完善的艺术体系,从而向更高的艺术领域迈进。
④其次,要创新运用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感观盛宴。近些年来,大量的高科技声光电产品运用到舞台上来,这奠定了灯光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光把环境和人物照亮,更把人物立体化、背景生活化,为舞台美术增色添彩。舞台灯光在戏剧舞台中有了思想,起到了刻画人物、转换时空、渲染气氛的作用。新创作的3D版舞台剧《牛郎织女》正是一部集声光电于一体的视觉大餐,为黄梅戏舞台艺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可见,积极研究与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会越来越成为黄梅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⑤最后,要处理好新剧目创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今,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如何处理好新剧目创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同时,这也是每一个文艺团体所面临的一个比较难的课题。黄梅戏剧团转企后,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一个企业要生存下去,经济效益是第一关注点。没有了效益,企业就失业了生存的基础,艺术创作也就无从谈起了。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就会忽视艺术创作,忽视生存的意义,最终也会因为没有好的艺术产品提供社会而退出市场舞台。所以,在两者之间如何权衡,如何博弈,成为了在市场经济下顺利发展黄梅戏艺术的最重要的课题,这一点对于其它艺术形式也同样适用。从原文看,下列对黄梅戏存在“一定局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黄梅戏的念白与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中的故事和人物也广为老百姓所熟悉。 |
B.黄梅戏剧目题材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较少涉及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 |
C.由于眼界和视角的局限,黄梅戏的发展进程很缓慢,演出的范围也只局限在安徽地区。 |
D.黄梅戏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也需要保持自身的特点,从而迈进更高的艺术领域。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提出了文章观点:作为如今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其发展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引出下文。 |
B.②段介绍了黄梅戏的来历于发展,但由于受到语言、题材和演出地区等方面的局限,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
C.③④段提出黄梅戏的传承者在形体语言和声光电新技术创新运用上,作出了很多努力与突破,促进了黄梅戏艺术发展。 |
D.⑤段承接上文,提出黄梅戏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要理顺经济效益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且要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黄梅戏是大别山采茶调与怀宁地方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进行演出的地方戏曲剧种。后为青阳腔、徽调所吸收,诞生出“本戏”。 |
B.吴亚玲主演的黄梅戏新作品《墙头马上》的成功说明,只要能够解放与拓展形体语言,就能很好地处理黄梅戏艺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C.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可以闯西运用到黄梅戏中,为舞台增色添彩,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它已成为黄梅戏发展中比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
D.在党前社会背景下,黄梅戏剧团在转企后,首先应该关注经济效益。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就会忽视艺术创作,忽视生存的意义。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怀念乡村春节
冰 客
①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
②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出代表各家财富的鞭炮,尽情地燃放,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而到了零点辞旧迎新之时,鞭炮声浪更是此起彼伏,你家放万响鞭炮,我家可能要放十万响,甚至数十万响;东家放三五分钟,西家能放十数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如果还不过瘾则要拿出那些烟花燃放,俨然一种贫富比拼的架式。仿佛那就是财富、身份,甚或地位的象征,那火药味十足的鞭炮声已经弥漫着比拼的气势。听着这些杀声四起的鞭炮声,我的心里顿然对新年感到乏味。这早已失去了传统意义新年的热闹气氛了,我不堪与他们比拼贫富贵贱,也丝毫没有比拼的念头,我就是我,一个来自乡下的平民,在城市平凡地生活着,不与人争。那硝烟弥漫的鞭炮声,使我不由得又回想起了那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乡村春节。
③乡村春节是我永生都无法忘怀的记忆,虽然那时的乡村很穷,童年的我们总是日日盼望着春节的到来,这样好改变我们贫穷的味口,可以狼吞虎咽地饱食大鱼大肉。尽管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那个年代并不富有,但春节,大鱼大肉必不可少。就在团年的鞭炮声还没有响起,大人们还在忙年的时候,我们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们自然会三五成群地带着一些鞭炮,去寻找我们的欢乐。那时的鞭炮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顶多只是买上一两封小鞭炮,然后拆开一个一个地放,既经济实惠,又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只有那些父亲或母亲在外工作稍微有钱的人的子女们才会偶尔放一些冲天炮或是烟花,那才算是当时的“高档产品”,也会令众多的小伙伴艳羡。
④而团年时分,每家的鞭炮不过一封,长的万响,短的百响、千响,家境稍差的甚至连放鞭这一形式也省略了。在今天这个鞭炮声震天的新年气氛中,似乎少了年少时那种放鞭的欢乐。除夕夜里,村人们家家必要放鞭,毕竟难得一年啊!都期望通过这一欢乐的形式带来来年的好景象。
⑤除夕夜虽然没有月亮和星星,在乡村更没有路灯,但家家户户门前必要悬挂一盏门灯,哪怕在没有用上电的日子里,挂一盏点燃煤油的马灯,也要照亮乡村的年夜。那时,我们一群孩子们自然会怀揣一盒火柴、一封鞭炮,游走于年夜里,游走在各乡邻家中,寻找小伙伴,燃放鞭炮。春节大家相互串门拜年,这时无论小孩单独行走,还是有大人在场,厚道纯朴的各个农家必是一视同仁,端出令小伙伴们欢喜的苞谷花、红薯丁,让小孩们吃;大人们则每到一家,必要端上三五个凉菜,喝酒、聊天,畅谈一年的收成,欢声笑语荡漾山间。
⑥如今这乏味的城市年夜,人们除了在鞭炮声中展示自己的富有之外,防盗门一关,各自在家中海吃山喝,既不知道对面的人家姓甚名谁,也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来自何方,更别说串门了。
⑦虽然城市这种过年的方式已沿袭已久,谁也无法改变,但我这个过惯了那种朴实的乡村春节的乡下子民,已是极其厌烦了,没过正月初二,我就携妻带子,再回到属于我的乡村,去寻找和体味乡村那种让我永生难忘的春节。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四期,有删改)谈谈文章第二节在文中的作用。
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对比的好处。
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渴望健康的人
【意大刑】迪诺·布扎蒂
距离城市约莫两公里的山岗上,坐落着一所庞大的城堡式的麻风病院。一道坚固的厚实的围墙高耸在城堡的四周。
薄暮时分,麻风病人们照例聚集在围墙跟前。
唯独一个年轻病人从不在这种场合露面。他入院方两个月,出身高贵门第,他叫姆赛利东。
“你怎么在这里独自闷坐?”同伴们问道,“你不妨也去听听新闻,想必十分有趣呢!”
“这意味着你们已经听任命运之神的摆布,而我并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明白吗?”人群中走来一个名叫贾柯莫的老头,他是麻风痛院资格最老的病人,听到姆赛利东的话说:“可怜的孩子,我到这儿将近一百年了,凡我遇到的人,或者说走进这个大门的人,从来不曾有谁能够活着走出去的。这是麻风病人的命运。"
“不过,”姆赛利东说,“我需要恢复健康。我是百万富翁,你倘若登上围墙,就能瞧见我的府邸和它的两个闪烁着耀眼光辉的白银圆顶。我的骏马、狼犬、猎人在等待我,期待我重新回来。你应该明白,我需要健康。”
“倘若仅仅凭主观的意愿便足以驱逐病魔,事情自然十分简单。”贾柯莫慈祥地微笑.
“可是,”青年带着固执倔强的神情说,“我掌握着其他人不知道的秘诀。”
“噢,”贾柯莫说,“确实有一伙骗子,专门兜售一种据说能够治愈麻风病的秘方灵药,我年轻时曾经中过这样的圈套。
“不,无须借助于药物,我只是向上帝祈祷。”
“析求上帝施恩治愈你的病?难道你果真相信上帝能够显示圣迹,妙手回春么?”
“是的,你们每个晚上去胡扯,而我却在向上帝祈祷。即便是吃饭的时候,甚至进入睡乡之后,我也不曾停止默祷。”
贾柯莫听着这一席话,身躯不停地颤栗,滚滚热泪夺眶而出,淌在死灰色的脸皮上。
“是的,是的”,老头儿呜咽着说,“像你这般年纪的时候,我也曾专心致志于祈祷上帝,七个月孜
孜不倦地努力的结果,我即将重新获得健康,谁晓得我中断了祈祷,竟然统统毁于一旦。”
姆赛利东问:“你不相信我?”
“愿上帝保佑你。”
姆赛利东毫不动摇,坚持祈祷。修炼持续了几近两年。一天,姆赛利东走出病室,人们惊诧地发现,他的狮子一般的丑陋的模样不见了,显现出的是一副青春焕发的英俊脸庞。麻风病症消失了!
“他恢复了,健康了!”病友们欢欣雀跃。
他获得了自由。大家举行欢送仪式。贾柯莫老头儿陪送他出院.哨兵检验了证件,启开大锁,打开了大门。
晨光灿烂,葱郁茂盛的树林,青翠如茵的草地,鸟儿发出清脆甜润的啁啾声。莹白的塔楼,花凉台,招展的旗帜,宛如龙蛇的风筝在天际飘荡。
贾柯莫看到青年人喜形于色,容光焕发。姆赛利东露出欣慰的笑容。骤然间,青年人的脸色刷地一下变得苍白。
“你怎幺了?”
姆赛利东倒退了一步,用双手捂住面孔:“天哪,多么可怕啊11’
“你怎么啦?”贾柯莫重复地问。
“简直无法忍受."姆赛利东惊呼,他眼前的景象霎时间完全变了。塔楼和宫殿的圆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见龌龊的茅屋、粪土,贫穷;屋顶上的旗帜不见了,只有黑压压的一片牛虻。
老头儿问:“告诉我,是淫秽腐朽取代了原先的辉煌灿烂,颓败肮脏的茅屋取代了原先金碧交辉的宫殿,是这样么,姆赛利东?”
“是的,是的,一切都变得那么可怕。为什么?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我知道,”老头儿回答,“这是我们的命运,一切全得付出昂贵的代价。现在该你偿付代价了。”
“偿付代价?为什么?”
“因为上帝的恩典是你的精神力量。你战胜病魔,你不复是往日的你,而是脱胎换骨了。随着你逐渐恢复健康,驱使你渴望健康的种种人世间的诱惑便愈益远远地离开你,最终成为过眼云烟,你拥有百万家产,可如今你视金钱若粪土,你往日门第高贵,如今成了纯洁的圣者!这就是偿付的代价。你最终成了我们的人,姆赛利东,留下来吧,留在我们这些麻风病人中间,这是如今你唯一的幸福。喂,哨兵,把大门关上吧。”
砰然一声响,哨兵关上城堡的大门.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了姆赛利东进入麻风病城堡治疗麻风病并最终留在城堡的故事,情节诡异独特,文笔华丽、清新。 |
B.小说中的贾柯莫是个智慧老人,他用自己在麻风病城堡里的亲身经历教育指导姆赛利东。他与姆赛利东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C.小说写到贾柯莫也曾七个月专心致志祈祷上帝,但因为中断了祈祷,结果竟然统统毁于一旦,这是作者为表现姆赛利东的毅力而设的衬托之笔。 |
D.小说写姆赛利东“淫秽腐朽取代了原先的辉煌灿烂,颓败肮脏的茅屋取代了原先金碧交辉的宫殿”,说明他患病两年,他的豪华府邸无人打理荒芜破败了, |
E.“随着你逐渐恢复健康,驱使你渴望健康的种种人世间的诱惑便愈益远远地离开你”,“如今你视金钱若粪土”,小说结尾,贾柯莫的话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健康的生活。结合文本,分析姆赛利东在挣扎着摆脱命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文中画线句子是—段景物描写,联系全文说说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说结尾“砰然一声响,哨兵关上城堡的大门”,这里“门”和“关门”象征了什么?简析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热议的话题,说的是中国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能走”。而在这个话题讨论中,“国人素质论”再次成为焦点。大量的观察表明:我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慢,则行人乱穿马路现象就越多。当汽车拥堵时,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的现象。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行为博弈。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频发的原因,当一个人过马路时,往往心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出现违规时,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行列,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那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昵?观察表明,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90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国内有的红绿灯转换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了145秒。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的不耐烦表现。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一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50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事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感。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建设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多,事故越多,道路越堵;道路越堵,心情就堵,秩序就更糟。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欧美国家早就认识到“扩充道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的现实,道路的建设会增加拥堵的节点,“混沌效应”(或称为“蝴蝶效应”)就会逐渐显现。显然,拥堵不可能绝迹,但是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唯有政府提高设计意识,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动力。下列关于“中国式过马路”形成原因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行人乱穿马路和“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缘自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
B.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从而增加了行人的焦虑情绪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
C.行人“闯红灯“并非都是故意的,有的是因为在交通信号类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而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
D.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频发。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车速高低、道路宽窄、行人数量都与“中国式过马路”发生的几率相关,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
B.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不耐烦。 |
C.由于交管部门在制定交通规则时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影响了车辆通过效率,也给交警执法带来困难。 |
D.欧美国家的治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扩充道路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尽管拥堵不可能绝迹,但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交通行为和心理、交通设施和规则设计两个方面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的结论。 |
B.文章指出,以有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交通规则,才能有效地保证车辆通过效率,‘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
C.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的状况应引起重视。 |
D.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行为,需要政府在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作者在第1自然段里说“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这句里的“生命的收获”指什么?
“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的含意是什么?
文中划线句子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作者认为应该坚守怎样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