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原创)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衅:机会 |
B.大开屯田,均徭省赋。省:侵犯 |
C.毋外交,毋纳逋逃逋:拖延 |
D.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宴然:安定太平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项是( )
①能没水侦探 ②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 ③奉命惟谨,备御修饬 ④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⑤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 ⑥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A.①②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阴为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吴良在担任江阴指挥使时,奉太祖之命休整防备,不主动出击。 |
B.太祖对吴良评价甚高,认为他在保障一方安定上功劳很大,让宋濂等人写诗文赞美他。 |
C.吴良在担任都督同知期间,不仅枕戈达旦,训将练兵,而且还兴办学校,大开屯田,因此深受太祖欣赏。 |
D.在太祖与陈友谅角逐时,张士诚不敢进犯兵力空虚的金陵,是因为有吴良在江阴把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移树说
(明) 李东阳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①其坎之棱,縆②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③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注]:①陊:duò,敲掉 ②縆:gēng,用粗绳索缚 ③诎:同“屈”,屈服,这里指未录取。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辟地东邻比:近来 |
B.规其根围数尺规:限制 |
C.俾从贤士大夫游俾:使 |
D.作《移树说》以贻之贻:赠送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
B.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图穷而匕首见 |
C.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
D.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 |
B.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 |
C.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 |
D.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 |
下列名句对原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种树者移树成功的经验主要是“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这样就不会伤及树根。 |
B.作者最后将树木成功移栽的原因归纳为“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的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
C.本文在写作上采取先实后虚,先叙后议层层铺设的手法,由移树到育人,前后照应,首尾绾合,充分体现了行文思路的缜密与严谨。 |
D.最后作者寄望族子嘉敬能够从移树者身上领悟育人的道理,培养人才也要经过“三卧三起”循序渐进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根之罅实以虚壤。
(2)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
(3)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秉承“不敢为天下先“等道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提出“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以此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事业,这一口号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前赴后继,1911年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诞生了。
问题:
(1)试分析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和孙中山的“敢为天下先”有和本质区别?
(2)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字数12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顺之生有异禀,束发即洽贯群籍。年二十三,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
倭躏江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为南京兵部主事。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寻命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之上策,当截之于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于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孢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以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固请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大不适,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犹不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
顺之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为文,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祸褥。
(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纵:放任 |
B.贼窘,退巢庙湾巢:驻扎 |
C.顺之疾甚疾:痛恨 |
D.辍扉为床,不饰祸褥辍:拆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南京兵部主事②贼己为遂等所灭。 |
B.①顺之以御贼之上策②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 |
C.①当截之于海外②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 |
D.①贼构高楼以望官军②以兵事棘,犹不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顺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时,在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翰林院庶吉士。 |
B.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予以全部歼灭,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 |
C.在姚家荡和三沙两战之后,由于李遂被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李遂任凤阳巡抚。 |
D.唐顺之向王畿学习良知学说,他关起门,专心致志,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得不少心得。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
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
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
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伍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
②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
③顺之疾甚,以兵事棘,犹不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易与,且降矣与:对付 |
B.奢不能难难:反驳,质问对方 |
C.妾请无随坐坐: 坐下 |
D.张二奇兵以劫之张:布置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箕踞以骂曰 |
B.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因人之力而敝之 |
C.军吏无敢仰视之者是寡人之过也 |
D.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译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目:目光 |
B.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指:直立,竖起 |
C.刑人如恐不胜刑:处罚,惩治 |
D.沛公起如厕如: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请以剑舞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B.樊哙侧其盾以撞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
C.拔剑切而啖之夜缒而出,见秦伯 |
D.未有封侯之赏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常以身翼蔽沛公 | B.杀人如不能举 |
C.窃为大王不取也 | D.欲诛有功之人 |
下列与文段相关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庄拔剑起舞”的情节后来形成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B.樊哙的性格:勇猛粗豪,不顾生死,擅闯军帐;粗中有细,勇中有谋,义责项羽。 |
C.项伯拔剑起舞是为了保护沛公,不让项庄刺杀沛公。 |
D.“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写谋臣范增示意项王将玉玦赠沛公以迷惑对手。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文:
⑵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