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吴县人,童髻入学,才气奔放,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诸生或笑之,慨然曰:“闭户经年,取解元如反掌耳。”
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文示詹事程敏政,相与叹赏,遂招寅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饯。已未会试,敏政为考官,同舍生徐经,以币交敏政家人。为给事华昶所参,语连寅,俱下狱,掠问无状,竟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尝缘故去其妻,自伤放废,无所建立,譬诸梧枝旅霜,苟延何为?复感激曰:“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作《伥伥》诗,读者悲之。
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其学务穷研造化,寻究律历(历法),求扬马、元虚、邵氏音声之理而赞订之,旁及风鸟壬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其应景诗文,不甚措意,谓后世知我不在是。奇气时发或寄于画下笔则追唐宋名匠厌苦征求亦不尽其所至。晚乃皈心佛门,自号“六如”,年五十四卒。
(节选自《明史拟稿》)                                                          
【注】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用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  善:交好 
B.为给事华昶所参 参:弹劾
C.竟坐乞文事 坐:因……犯罪  
D.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 就:就绪,指官员任职期满。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币交敏政家人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B.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 某所,而母立于兹
C.其学务穷研造化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D.寅奇气时发,或寄于画    月出于东山这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伯虎从小就才气奔放,关键时常常表现出满腔的豪气和十分的自信。
B.因受到程敏政案的牵连,唐伯虎弃官为民,放浪漫游,但他始终没有沉沦。
C.唐伯虎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深得两个主考官的赞赏,于时被招纳为门下,任其往来。
D.唐伯虎在诗歌、绘画、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诣,不愧为“才子”称号,但他最后还是心归佛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东方智士
(宋)朱敦儒
①东方有人自号智士,才多而心狂。凡古昔圣贤与当世公卿长者,皆摘其短缺而非笑之。然地寒力薄,终岁不免饥冻。
②里有富人,连第宅,甲其国中。车马奴婢,钟鼓帷帐物物惟备。一旦,富人召智士语之曰:“吾将远游,今以居第贷子。凡室中金玉资生之具无乏皆听子用不计。期年还,则归我。”
③富人登车而出,智士杖策而入。奴仆妓妾,罗拜堂下,各效其所典薄籍以听命,号智士曰“假公”。智士因遍观居第,富实伟丽过王者,喜甚。忽更衣东走圊,仰视其室卑狭,俯阅其基湫隘,心郁然不乐,召纲纪仆让之曰:“此第高广而圊不称。”仆曰:“惟假公教。”
④智士因令撤旧营新,狭者广之,卑者增之,曰如此以当寒暑,如此以蔽风雨。既藻其梲,又丹其楹,至于聚筹积灰,扇蝇攘蛆,皆有法度。事或未当,朝营夕改,必善必奇。智士躬执斤帚,与役夫杂作,手足疮茧,头蓬面垢,昼夜废眠食,忉忉焉唯恐圊之未美也,不觉阅岁,成未落也。
⑤忽阍者奔告曰:“阿郎至矣!”智士仓皇弃帚而趋迎富人于堂下。富人劳之曰:“子居吾第乐乎?”智士恍然自失曰:“自君之出,吾惟圊是务,初不知堂中之温密,别馆之虚凉。北榭之风,南楼之月,西园花竹之盛,吾未尝倪目;后房歌舞之妙,吾未尝举觞。虫网琴瑟,尘栖钟鼎,不知岁月之及子复归而吾当去也。”
⑥富人揖而出之。智士还于故庐,且悲且叹,悒悒而死。
⑦市南宜僚(名人。)闻而笑之,以告北山愚公。愚公曰:“子奚笑哉?世之治圊者多矣!子奚笑哉?”
【注释】①圊(qīng):厕所。 ②湫(jǐao)低. ③纲纪仆:管家 ④藻:文彩。引申为彩绘。。其梲(zhuó):屋梁上的短柱 ⑤忉忉:操心忧愁。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当寒暑相如度秦王特诈佯为予赵城
B.才多心狂其涸也,可立待也
C.忉忉焉唯恐圊未美也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地寒力薄后践华为城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古昔圣贤与当世公卿长者,皆摘其短缺而非笑之。
(2)智士恍然自失曰:“自君之出,吾惟圊是务。”
第③段画线句中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凡 室 中 金 玉 资 生 之 具 无 乏 皆 听 子 用 不 计 。
请结合文章结尾愚公对东方智士的慨叹,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后面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项伯奶业吃沛公军之:到
言沛公不敢项王也背:背叛
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属皆且为所虏若:如果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张良是时沛公
B.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将军岂有
C.因击沛公坐得复见将军
D.若属皆为所虏臣死不避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染布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入关破秦侥幸而已,言下之意是此等功劳本应属于项王您,“不自意”三字何等谦卑,让项羽的虚荣心得到满足。
“数目”“示之者三”,可见作为谋臣的范增急不可耐,也可见其办事的果断。“项王默然不应”,细节描写,传神的写出项羽政治上的麻木、糊涂与性格上的妇人之仁。
既然是“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论。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
在项羽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式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可见,面对这种危机的形式,张良也不知如何是好。
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世以货殖著姓。父守,身长九尺,容貌绝异,为人严毅,居家如官廷。初事刘歆,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曰:“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通笑曰:“吾意也。”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通曰:“已自有度矣。”因复备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
更始立,以通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从至长安,更拜为大将军,封西平王;轶为舞阴王。更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起学官。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
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王莽篡汉,倾乱天下。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建造大策,扶助神灵,辅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养疾,通复固辞。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有删改)
【注】①消疾:消渴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闻守说谶云素:向来
B.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期限
C.通为卫尉征:征召
D.令以公位归养疾第:宅院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
B.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
C.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
D.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通的父亲李守担任王莽的宗卿师,家境富裕,在乡里称霸一方,因此李通不满足于做个小吏,就辞官回家。
B.下江和新市战事兴起,南阳动乱之际,李通和堂弟李轶一起商量着想和刘氏宗室中的刘伯升兄弟共议大事。
C.李通奉命拿着符节从长安回到荆州镇守时,娶了光武帝的妹妹伯姬做妻子,她就是宁平公主。
D.天下平定后,李通想辞官回家,侯霸等大臣认为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当让李通在职养病,因此不同意他辞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
(2)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

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有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逮壮,见天下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握奇》阵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搜览瑰怪;渡浙江,泛太湖而归。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数十辆。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有二将军,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乌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据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
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进,不少避。知生非懦儒,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援事析理,众终莫能折。
时藩府数用兵,生私策其成败,多中。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 家虽以贫,然喜交如故,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隐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注],而贤过之。
[注]:楼君卿,即楼护,汉代御史大夫,有信义;原巨先,即原涉,汉代人,有气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将之矣柔:使……温和
B.目生而起慑:威慑
C.壮,见天下乱,思自树功业逮:到、等到
D.故人皆生多:议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谢酒徒,去学兵今其智反不能及
B.家居气节闻,衣冠慕之木欣欣向荣
C.使酒人乌能勇?吾将柔矣爱其子,择师而教
D.有忤己,面数之无留怨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说明“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②生故缓辔,当中道进,不少避。
③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④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
⑤四方游士至吴者,必与周旋,延誉上下所知。
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为请诸公间营具之。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生动的笔法,选取典型事例,通过描写与两位将军的交往,表现了南宫生正直不屈的精神。
B.南宫生本是富家子弟,但任侠好义,周养宾客,又善击剑骑马,精通兵法,一生建立了很多功业。
C.南宫生性格坦率耿直,善于辩论,朋友有过错,他喜欢批评规劝,有违背自己的,就当面数落他们。
D.藩府屡次用兵,南宫生私下推测他的成功与失败,常常言中。后来藩府想招募他到帐下,他没有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 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欧阳生文集序
曾国藩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①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音跫然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注]①襢,同“禅”,传授。②跫(qióng)然:形容脚步声。
③謦欬(qǐng kài):咳嗽声,引申为谈笑。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子既通儒硕望:名望
B.笃好而不厌:满足
C.无以乎桐城姚氏者也易:容易
D.而后有所附文:文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之文章,在桐城乎孰能讥之乎
B.各所得传授徒蹈其背出血
C.违此又何求与其身也,耻师焉
D.道废兴,亦各有时一羽不举,为不用力焉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鼎学术成就影响的一组是()
①善为古文辞②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③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④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⑤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⑥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鼎,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鼎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鼎,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是介绍了姚鼎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

第Ⅱ卷
三、
将文言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
(2)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把文言文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之后进,义无所让也。
(2)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
(3)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