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关系的好坏,应当说是一个政权的政治是否正常和能否稳定的标尺。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 “站而论道”,到了明代只能“跪奏笔录”,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D.丞相被废,六部地位极低 |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
A.联邦体制 | B.分权制衡原则 |
C.共和制度 | D.主权在民原则 |
17世纪90年代,英国开始从议会的多数党派中遴选阁员,组织行政班底,为国王提供咨询。这一举措( )
A.标志责任制内阁正式形成 |
B.为《权利法案》的颁布奠定了基础 |
C.表明国王仍然具有行政权 |
D.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会席位 |
郭嵩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 )
A.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 |
B.批评洋务派与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都没有触及根本 |
C.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学习西方技术 |
D.认为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1911年12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的一封信写道:“一旦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甚至就这一点而言,共和政府也不可能统治中国。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材料表明( )
A.中国政治民主化缺乏经济基础 |
B.日本为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舆论 |
C.实业救国是共和政府必然的选择 |
D.中华民国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