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批评《资治通鉴》时说:“臣旧读《资治通鉴》,窃见其间周末诸侯潜称王而不正名。汉丞相(诸葛)亮出师讨贼而反书‘入寇’。此类非一,殊不可晓。”下列选项与上文观点一致的是
| A.“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 | B.“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
|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D.“天下为主,君为客” |
西赛罗在其《论共和国》中阐述:“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中,最确切的认识是:
| A.私法之外自由民平等 | B.野蛮的习惯法消除 |
| C.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 D.废除了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 |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柏拉图这一观点的实质:
| A.反对雅典抽签选举 | B.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
| C.要求哲学家管理政治 | D.反对雅典直接民主制度 |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这一战略思想在当时的突出意义在于
A、非洲开始了第一次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B、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团结
C、有利于团结第三世界反对大国霸权
D、标志中国开始打破外交僵局
2011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耐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的“中国没有……陷入……争斗的局面”和“一党体制”是指
|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上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国共双方停止摩擦,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
| B.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
|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
|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建立新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