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 技术门类 |
西方发明 |
上海 |
重庆 |
| 铁路 |
1825年 |
1876年 |
1934年 |
| 汽车 |
1883年 |
1901年 |
1928年 |
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沿海早于内地 ②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③中国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冲击所作出的反应加快 ④中国早在1901年就出现汽车制造业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
| A.铁制工具 | B.曲辕犁 |
| C.风力水车 | D.石刀石斧 |
下图是刊登在求是理论网上的一幅漫画。它反映出
| A.合理的世界经济新秩序仍未建立 |
| B.发展中国家在世行拥有较多话语权 |
| C.发展中国家应联合对抗发达国家 |
| D.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普遍较差 |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很难结成经济集团,因为两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民族经济利益往往矛盾尖锐。即使能够达成某种经济或贸易协定,发展中国家必然难以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突破这一理论障碍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B.欧洲从欧共体发展到欧盟 |
| 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 D.欧佩克国家的团结与协作 |
勃列日涅夫改革曾规定:凡是农庄、农场超过固定收购计划指标后交售给国家的农产品,国家按比收购价格高出50%的价格收购,从1965年到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这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改革
| A.突破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 B.比较注重缓和工农业间的矛盾 |
| C.把农业看成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 D.解决了工农业间的剪刀差问题 |
1927年12月,联共(布)中央接连发出多个指令,要求加紧粮食收购工作,国家领导人甚至为此下到各地,但都无成效。当时不仅普通农民不卖粮,苏维埃及合作社机关也不出售自己的余粮。为此苏联政府
| A.降低粮食税的征收额 | B.实行余粮收集制 |
| C.把土地全部收归国有 | D.推行农业集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