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贻赵廷臣书①
(明)张煌言
大明遗臣某,谨拜书于清朝开府赵老先生台前。昔宋臣谢枋得②有云:“大元制世,民物维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窃以叠山业经市隐卖卜,宜可以远害全身;而元参政魏天祐必欲招致之,乃叠山有死无陨。招之不来,馈之不受,却聘书尚在,可考而知也。卒触天祐之怒,执之北去,叠山遂不食而死。盖未尝不叹古人守义之坚,殉节之笃也!
况某今日南冠而絷,视叠山所处,已自不同;而台下尚欲贷其余生,屡遣贵属,存注有加,劝之加餐。嗟乎!此固台下褒忠录节之盛心,较之天祐,真不啻霄壤。顾某自律,断不可因此而苟延旦夕也。所以每思慷慨引决,而为馆伴者防间严切,不克自裁。绝餐三日,迫于贵属劝勉,稍稍复食,他人闻之,宁不以某寡廉鲜耻,晚节可嗤哉?揣台下之意,不过欲生膏斧锧,始足为忠义者戒;然大丈夫冰视鼎镬,慷慨从容,原无二义,故郁郁居此耳。
犹记去岁华函见及某之报书有宁为文山之语至今日敢有食言夫自古废兴亦屡矣废兴之际何代无忠臣义士何代无逋臣处士?义所当死,死贤于生;义所当生,生贤于死。盖有舍生以取义者焉,未闻求生以害仁者也。某之忧患已过乎文山,隐遁殆几于叠山矣。而被执以来,视死如归,非好死而恶生也。亦谓得从文山、叠山,异代同游,于事毕矣!
谓某散兵在先,归隐恐后,可以觊觎赊死。殊不知散兵者,悯斯民之涂炭;归隐者,念先世之暴荒。何期拥兵则岁月犹存;解甲则旦夕莫保!身为累囚,贻笑天下,是某之忠孝两亏,死难塞责者矣!临难苟免,非我本怀;偷存视息,更何所待!今羁留旅邸,以日为年,生不如死。伏冀台下立赐处决,俾某乘风驭气,翱翔碧落,是诚台下大有造于某也。幸甚!
(本文有删节)
【注】①张煌言(1620—1664),号苍水,浙江鄞县人。1645年奉南明鲁王监国,起兵抗清。与郑成功并肩作战,直至南明灭亡,郑成功病逝,才解散义师,退隐海岛,被捕不屈而死。赵廷臣,清朝闽浙总督。
②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末以江西招谕使知信州,力拒元军。宋亡,居闽中,卖卜为生。元朝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强之北行,至大都,不食而死,著有《叠山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叠山有死无陨陨:陨落,屈服。 | 
| B.视叠山所处,已自不同视:看到,觉察。 | 
| C.可以觊觎赊死赊:遥远,远离。 | 
| D.伏冀台下立赐处决冀:希冀,希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始足为忠义者戒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 | 
| B.义所当死,死贤于生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 
| C.盖有舍生以取义者焉不赂者以赂者丧 | 
| D.何期拥兵则岁月犹存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举宋臣谢枋得市隐卖卜而被元朝参政魏天祐逼迫出仕元朝为例,说明自己不降清朝正如谢枋得之坚贞不屈,而赵廷臣对自己的劝降亦似魏天祐之蛮横霸道。 | 
| B.作者又举文天祥被拘而暂且不死为例,说明自己被拘而暂且不死也不是苟且偷生。“散兵”和“归隐”都是有缘故的,而不是投降以求缓死。 | 
| C.文章多次称呼赵廷臣为“老先生”“台下”等,充满了敬重,并称赞赵廷臣“褒忠录节”,是忠臣节士,还感激他对自己存注有加,派下属专职负责自己的饮食起居。 | 
| D.此文写在明朝业已灭亡,南明政权又被消灭的时候,作者处境艰难,心情沉郁,被俘后更是抱定求死之心,故而行文语多直切,慷慨激昂。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犹 记 去 岁 华 函 见 及 某 之 报 书 有 宁 为 文 山 之 语 至 今 日 敢 有 食 言 夫 自 古 废 兴 亦 屡 矣 废 兴 之 际 何 代 无 忠 臣 义 士 何 代 无 逋 臣 处 士?把上面两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盖未尝不叹古人守义之坚,殉节之笃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注]①虓(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认为……奇异 | 
| 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适:往,到 | 
| 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减:不如,比不上 | 
|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坐:犯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 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2分)
 (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大 丈 夫 所 守 者 道 所 待 者 时 时 之 来 也 为 云 龙 为 风 鹏 勃 然 突 然 陈 力 以 出。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
 (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请写出元九的姓名。 
写出自居易所发起的诗歌运动的名称及其主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袁州州学记
 〔宋〕李觏①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②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③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北隅。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瓦壁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④且有日,旴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逢圣君,尔曹得贤官,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诞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有改动)
 【注释】①李觏(1009—1059),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②祗:恭敬。③通“泥”,停止,阻止。④舍菜:开学典礼。古代初入学时,用芹藻之类的植物礼敬先师,称为舍菜。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旧夫子庙相:视,察看 | 
| B.庖廪有次廪:粮仓 | 
| C.旴江李觏谂于众曰谂:熟悉 | 
| D.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徼:通“邀”,要求 | 
下列都属于袁州学馆很快建成原因的一组是()
 ①制诏州县立学②闻而是之,议以克合
 ③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④工善吏勤,晨夜展力
 ⑤《诗》《书》之道废⑥抑亦为国者之忧
|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叙述袁州学馆建造经过,并阐述了作者对立学兴教重要作用的看法。针对皇帝下令州县立学,有的地方官员积极响应,把设立学馆、兴办教育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也有的地方官阳奉阴违,阻碍重重教化无法推行。 | 
| B.陈侁通判觉得旧有的夫子庙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馆,于是决定在东北角上建造新的学馆。作者记叙营治学舍的过程,并无称道之语,但对陈通判办学雷厉风行的赞赏之意已在不言之中。 | 
| C.作者分析认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从而加速了秦的灭亡;而汉武帝、汉光武帝努力发扬儒家学说,醇厚的风俗教化一直延续,结果民间读书人敢讲正直的话,连功高震主的大臣也不敢胆大妄为,可见圣贤的教化很深入。 | 
| D.本文风格庄重高古,凝厚质实;议论切中时弊,逻辑性强;结构上前后对比,形成映衬,颇见作者哲学家深邃、严谨的思想风貌。 | 
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
 (2)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
 (3)今代逢圣君,尔曹得贤官,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卷甲而趋之趋:驱赶 |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审:谨慎 | 
| C.方西鄙用兵鄙:边境 | D.王安石弛铜禁弛:放松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 
| B.对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 
| C.有人煽动说依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 
|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 文 体 通 行 既 久 染 指 遂 多 自 成 习 套 豪 杰 之 士 亦 难 于 中 自 出 新 意 故 往 往 遁 而 作 他 体 以 自 解 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王国维《人间词话》四言敝而有《楚辞》,“四言诗”的代表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除《离骚》外,还有。 
王国维认为“一切文体”“始盛终衰”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