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大 丈 夫 所 守 者 道 所 待 者 时 时 之 来 也 为 云 龙 为 风 鹏 勃 然 突 然 陈 力 以 出。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
(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请写出元九的姓名。
写出自居易所发起的诗歌运动的名称及其主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从叔父吏部郎衡,有名当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叹曰:“舒堪数百户长,我愿毕矣!”舒亦不以介意。性好骑射,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以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而已。后遇人不足,以舒满数。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毓叹而谢曰:“吾之不足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岂一事哉!”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出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入为侍中。
及山涛薨,以舒领司徒,有顷即真。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陈留周震累为诸府所辟,辟书既下,公辄丧亡,佥号震为杀公掾,莫有辟者。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达命。以年老,每称疾逊位。中复暂起,署兖州中正,寻又称疾。尚书左丞郤诜与舒书曰:“公久疾小差,视事是也,唯上所念。何竟起讫还卧,曲身回法,甚失具瞻之望。公少立巍巍,一旦弃之,可不惜哉!”舒称疾如初。后以灾异逊位,帝不听。后因正旦朝罢还第,表送章绶。
太熙元年薨,时年八十二。
——选自《晋书·列传十一》,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振其匮乏振: 救济 |
B.多出众议之表表: 外,与“里”相对 |
C.以舒领司徒领: 带领,率领 |
D.每称疾逊位逊: 让,退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名当世,亦不之知作《师说》以贻之 |
B.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C.在州三年,以简惠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
D.后因正旦朝罢还第,表送章绶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要淘汰不称职的郎官时,魏舒马上站出来表明自己就是当郎官的人才,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高度自信。 |
B.魏舒在后将军钟毓与下属的射箭比赛中展现了高超的技艺。能对自己没有识才而感到抱歉也表现了钟毓的磊落胸怀。 |
C.魏舒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深受文帝器重,认为他就像衣服的衣领和袖口一样堂堂正正,可做众人的表率。 |
D.魏舒仪表堂堂,大智若愚,为人正直。虽建立了巍巍大业,但是也并不因此窃取高位,几经辗转辞去官职。 |
文言文翻译断句。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以为高耳。
②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③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达命。
(2)用斜线“/”给下列划“”线的文字断句。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①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②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皋陶:人名,舜时的司法官。②易:治。
分 人 以 财 谓 之 惠 教 人 以 善 谓 之 忠 为 天 下 得 人 者 谓 之 仁 是 故 以 天 下 与 人 易 为 天 下 得 人 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每题2分,共6分)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1,春搜秋狝2,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节选自《史记谏伐匈奴书》
注:1大凯:周王所奏凯旋班师的军乐。2蒐:春天打猎。狝:秋天打猎3程督:按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加以规范督导4)尉佗:即赵佗。他建立了南越国。章邯:本是秦朝将领,在秦末大乱中投降项羽,受封为王。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诛:惩罚。 |
B.兵革不备哉备:准备。 |
C.夫务战胜穷武事者穷:用尽。 |
D.事苦则虑易易:改变。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作为主父偃不主张攻打匈奴的依据的一项是
(1)天下虽平,忘战必危(2)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
(3)轻兵深入;粮食必绝(4)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
(5)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
(6)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A.(1)(3)(5) | B.(1)(4)(6) |
C.(2)(4)(5) | D.(2)(3)(6)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明主的治国之道,是主父偃在进谏中反复强调的问题,他企图以此说服皇上,并希望皇上能因此免除他的死罪。 |
B.主父偃在进谏中引经据典,以秦始皇不听李斯劝告而攻打匈奴最后导致天下叛秦为例,劝谏皇上听从自己的意见。 |
C.主父偃深谙进谏之道,首先以传统的君臣职责作为自己冒死进谏的理由,接着表明自己的忠心,为进谏打好了基础。 |
D.虞夏殷周等历朝各代,都未能降服过匈奴,也不看重匈奴,主父偃认为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慎重对待攻打匈奴之事。 |
翻译(每句2分,共10分)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左光斗①传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②,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jù凑集)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及忠贤定《三朝要典》,“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僇尸。有解之者,乃免。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三十二》有删节)
注:①左光斗(1575~1625),明朝官员,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后平反,谥为忠毅。②追比:追查赃物,逾期不供以杖责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中书舍人除:拜官授职 |
B.拟十一月二日上之拟:打算 |
C.复构文言狱![]() |
D.疏趣之趣:催促 |
以下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左光斗“嫉恶如仇”和“受人爱戴”的一组是()
A.①捕治吏部豪恶吏/②辇下震悚 |
B.①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②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
C.①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②福王时,追谥忠毅 |
D.①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②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光斗在京城担任御史时,采取了治恶打假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惊悚。 |
B.左光斗和杨涟谋划弹劾魏忠贤,结果被魏忠贤预先侦知后抢先下手,魏忠贤提前两天将两人免职。 |
C.孙奇逢和鹿正认为左光斗有德于京城辖区人民,倡议凑集黄金帮助左光斗,但最终还是未能将其救出。 |
D.左光斗死后,魏忠贤还对他的同族兄弟子侄进行了迫害;直到魏忠贤被杀后,朝廷才对左光斗平反昭雪。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译文:
(2)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释:狙:猕猴)与“山之果,公所树与”中的“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B.其术穷矣
C.群狙皆畏苦之D.昂其值,居为奇货下面句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楚人谓之狙公(2)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3)群狙皆畏苦之(4)山之果,公所树与
(5)相与伺狙公之寝(6)一旦有开之
A.(1)(3)/(2)(4)(5)(6)B. (1)(3)(6)/(4)(5)/(2)
C.(1)(4)(5)/(3)(6)/(2)D.(1)(2)(3)/(4)(5)(6)翻译: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译文:
(2)文中众狙对狙公的态度由到,说明
。与此文类似,借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文章,我们还读过柳宗元的 《》 。(请写出作品名称)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22分)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每题1分,共4分)
①驼业种树 ()②其实害之()
③故病且怠()④其亦有类乎()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旦视而暮抚B.字而幼孩
C.鸣鼓而聚之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官理,非吾业也 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故不我若也D.微斯人,吾谁与归 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名我固当②旦视而暮抚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
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
B.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 |
C.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
D.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剝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
翻译下列语句:
①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②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