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左光斗①传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②,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jù凑集)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及忠贤定《三朝要典》,“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僇尸。有解之者,乃免。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三十二》有删节)
注:①左光斗(1575~1625),明朝官员,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后平反,谥为忠毅。②追比:追查赃物,逾期不供以杖责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中书舍人除:拜官授职 |
B.拟十一月二日上之拟:打算 |
C.复构文言狱![]() |
D.疏趣之趣:催促 |
以下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左光斗“嫉恶如仇”和“受人爱戴”的一组是( )
A.①捕治吏部豪恶吏/②辇下震悚 |
B.①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②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
C.①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②福王时,追谥忠毅 |
D.①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②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光斗在京城担任御史时,采取了治恶打假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惊悚。 |
B.左光斗和杨涟谋划弹劾魏忠贤,结果被魏忠贤预先侦知后抢先下手,魏忠贤提前两天将两人免职。 |
C.孙奇逢和鹿正认为左光斗有德于京城辖区人民,倡议凑集黄金帮助左光斗,但最终还是未能将其救出。 |
D.左光斗死后,魏忠贤还对他的同族兄弟子侄进行了迫害;直到魏忠贤被杀后,朝廷才对左光斗平反昭雪。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译文:
(2)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
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
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注弊甚,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凌策传》,有删改)
【注】①金紫: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②榷茶之法:茶叶专卖法。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策自陈三莅蜀境莅:到达。 |
B.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称:声誉。 |
C.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领:兼任。 |
D.所至有治迹治:治理。 |
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凌策“强干”的一组是(3分)
①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②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
③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④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
⑤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 ⑥累遣中使挟医存问
A.①③④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顺作乱,官员大多害怕到川陕任职,而凌策却毛遂自荐,表明自己熟悉当地的民俗,朝廷于是派他到蜀州任职。 |
B.在广州、英州地区,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的范围内,因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的旅人染病而死者十之八九。 |
C.饶州出产黄金,但官府禁止买卖,并逮捕那些私下买卖黄金的人。凌策请求允许百姓自由买卖,而由官府收税。 |
D.皇帝认为凌策很有才干,多次委以重任。在任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期间,凌策奉诏又参与了重新制定茶叶专卖法一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
(2)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脱有衅,吾当坐衅:祸患 |
B.事闻,朝廷嘉之嘉:赞许 |
C.勒其还趋直沽勒:命令 |
D.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脱:脱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不上②悉去之,抚以恩意 |
B.①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②完所漕而还 |
C.①比待命,民且死②子孙贫且行乞 |
D.①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 |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 (3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④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⑤⑥ | B.①③④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
B.鄱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
C.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
断句和翻译。
(1)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2)翻译。(6分)
①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
②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u]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而供役繁重。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u]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有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十九年,擢直隶巡抚。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
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至江南,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居数月,政化大行。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明珠秉政,尤与忤。
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年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於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对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盗发即时捕治治:治理 |
B.莫敢谁何何:什么 |
C.桥圮,坐夺官坐:因此 |
D.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构:编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 未儿,卒于官 |
B.乃出呼役械诸盗 乃为不负 |
C.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 朱行,为民累 |
D.有民以通海获罪 |
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正面表现于成龙“能”和“廉”的-组是(3分)
A.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 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
B.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 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 |
C.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 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
D.居数月,政化大行 |
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处理岐亭盗贼一事的过程中,于成龙的魄力和计谋均得到了很好地表现。 |
B.于成龙任福建按察使时,曾为关押在牢狱里即将被斩首的数千名百姓求情。 |
C.康熙皇帝以于成龙为榜样米告诫江宁知府,并给予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的至高褒奖。 |
D.于成龙做官时,从来携带家属,吃穿极其简朴。去世时,曾任职之处的老百姓停止了买卖,聚集痛哭,家家画像来祭奠他。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答:
(2)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
答:
(3)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
柳宗元
公字惟深,其先河东人。公应机能断而遇节必立。年十余岁,有称神巫来告曰:“若相法当夭且贼,幸而为释,可以缓而死耳,位禄非若事也。”公诸父素加抚爱,尤所信异,遽命夺去其业,从巫之言也。公不可,且曰:“夫性命之理,圣人所罕言,缙绅者所不道,巫何为而能尽之也?且令从之而生,去圣人之教而为异术,不若速死之愈也。”
开元中,举汝州进士,计偕百数,公为之冠。江南西道连帅闻其名,辟至公府。以信州都邑,人罹凶害,靡弊残耗,假守永丰令。公于是用重典以威奸暴,溥太和以惠鳏嫠,殴除物害,消去人隐,吏无招权乾没之患,政无犯令龙茸之蠹,宰制听断,渐于讼息。耕夫复于封疆,商旅交于关市。既庶而富,廉耻兴焉;既富而教,库塾列焉。
泾卒之乱,公以变起卒遽,尽室奔匿于终南山。贼徒访公所在,追以相印。既及公亟问焉,公变名氏以绐之,捐家属以委之。贼遂执公爱子,榜棰讯问,折其右肱,而公不之顾。即步入穷谷,披草径,逾秦岭,由褒骆朝于行宫。上嘉其诚节,不时召见。公顿首流涕,累陈计画。贼平策勋,赐轻车都尉,封宜城县开国伯,拜尚书兵部侍郎。是岁,盗据淮浒,方议讨戮,宰相以大理评事李元平者有名,以为才堪攘寇,拜为汝州。群臣望声徇利者皆日德举,公独慷慨言于朝日:“是夫喋喋,炫玉而贾石者也。华而不实,异代同德,往且见获,何寇之攘?”时人不之信也。未几,盗袭汝州,以元平归,凡百莫不嗟服焉。
贞元五年二月五日,薨于昌化里。公累更重任,禄秩之厚,布于宗姻,无一廛之土以处其子孙,无一亩之宫以聚其族属。有一于此,尚宜旌褒,矧兹备体,焉可以已:固当饰以荣号,章示后来。
(选自《柳宗元文集》,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遽命夺去其业夺:改变。 |
B.人罹凶害罹:遭受。 |
C.渐于讼息息:停止。 |
D.无一廛之土以处其子孙处:与……相处。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柳公“应机能断”的一组是()(3分)
①缙绅者所不道,巫何为而能尽之也 ②去圣人之教而为异术,不若速死之愈也
③计偕百数,公为之冠 ④是夫喋喋,炫玉而贾石者也
⑤往且见获,何寇之攘 ⑥公累更重任,禄秩之厚,布于宗姻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个自称神巫的人给年少的柳惟深看相,认为他会早死,并且享不了高官厚禄,解决的办法就是出家为僧。 |
B.柳惟深代理永丰县令时,采用严刑峻法打击奸恶横暴势力,并且出台宽和政策救助无依无靠的人,百姓富裕,教化得以推行。 |
C.泾州士卒发生叛乱,柳公带着全家藏匿进终南山,贼徒用相印来引诱他,他不为所动,受到严刑拷打,也不屈服。 |
D.柳公善于识人,当群臣都认为宰相为朝廷举荐的攘寇之人很得当时,只有他认为不合适,后来事实果然如他所料。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及公而问焉,公变名氏以绐之,捐家属以委之。(4分)
公顿首流涕,累陈计画。(3分)
固当饰以荣号,章示后来。(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名实说
朱琦(清)
孰难辨?曰:名难辨。名者,士之所趋而易惑。天下有乡曲之行①,有大人之行。乡曲、大人,其名也;考之以其行,而察其有用与否,其实也。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今也不然,曰:吾为天下长计,则天下之衅必集于我;吾为人主畏惮,则不能久于其位。不如谨厚、廉静、退让,此三者,可以安坐无患,而其名又至美。夫无其患而可久于其位,又有天下美名,士何惮而不争趋于此?
故近世所号为公卿之贤者,此三者为多。当其峨冠襜裙,从容步趋于庙廊之间,上之人不疑,而非议不加,其深沉不可测也。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而所谓谨厚、廉静、退让,至此举无可用。于是始思向之为人主畏惮而谋远识者,不可得矣。
且谨厚、廉静、退让,三者非果无用也,亦各以时耳。古有负盖世之功,挟震主之威,而唯恐不终,未尝不斤斤于此。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荣誉镇薄俗保晚节后世无其才而冒其位安其乐而避其患假于名之至美闲然自以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谓鄙夫也。其究乡原②也。甚矣,其耻也。
吾闻大木有尺寸之朽而不弃,骏马有奔驰之患而可驭。世之贪者、矫者、肆者,往往其才可用。今人貌为不贪、不矫、不肆而讫无用,其名是,其实非也,故曰难辨也。
乡曲无讥矣,然岂无草茅坐诵而忧天下其人者乎?而士之在高位者,曾乡曲之不若,何也?是故君子慎其名,乡曲而有大人之行者荣,大人而为乡曲之行者辱。
(选文有删改)
【注】①乡曲之行:见闻少、目光短浅的行为。乡曲,乡里。②乡原(yuàn):明哲保身、迎合众人的人。原,通“愿”。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经:治理 |
B.士何惮而不争趋于此惮:害怕 |
C.古有负盖世之功负:凭仗 |
D.骏马有奔驰之患而可驭患:疾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考之以其行 ②乡曲而有大人之行者荣 |
B.①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 ②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 |
C.①合则留,不合以义去 ②吾为人主畏惮,则不能久于其位 |
D.①当其峨冠襜裙 ②然岂无草茅坐诵而忧天下其人者乎 |
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名者,士之所趋而易惑 |
B.乡曲、大人,其名也 |
C.其究乡原也 |
D.甚矣,其耻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谨厚、廉静、退让虽然都是非常美好的名声,但它们都是作者所说的“乡曲之行”,而不是“大人之行”,所以没什么人去追求。 |
B.有“大人之行”的人,能够安定天下,有刚毅的气节;他们深谋远虑,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会受到国君的怀疑和众人的非议。 |
C.作者批评那些以“谨厚、廉静、退让”自居的公卿,平时一副道貌岸然、城府很深的模样,但遇到祸害就假装着急,无计可施。 |
D.那些看起来“不贪、不矫、不肆”的人终究没有什么用处,反倒是贪者、矫者、肆者往往有可用之才,这是“名”难辨的原因。 |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荣誉镇薄俗保晚节后世无其才而冒其位安其乐而避其患假于名之至美闲然自以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谓鄙夫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答:
②而士之在高位者,曾乡曲之不若,何也?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