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存:问候 |
B.又不治其产业治:治理 |
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行:辈分 |
D.与官属言,未尝名吏名:称呼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②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④推毂士及官属丞史
⑤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
C.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
D.郑当时曾位列九卿,中途罢官回家,家境贫寒,门庭冷落。晚年,担任汝南郡太守且在任上去世。 |
翻译
(1)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贵廉
ㅤㅤ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ㅤㅤ“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究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ㅤㅤ“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ㅤㅤ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ㅤㅤ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
【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地广境数千里 |
广:宽广 |
B.遂从嗜欲 |
从:放纵 |
C.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 |
操切:胁迫 |
D.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
黩:贪求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无不属之豪绅 |
行一切之变 |
B.是以天下奢侈 |
相沿以为常事矣 |
C.则择便巧史书……者 |
则争尽力为善 |
D.数十年于此矣 |
今日之变,有甚于此 |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刑措亡异 |
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
B.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
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比官员的地位还高 |
C.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 |
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 |
D.国维不张 |
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 |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顾炎武引用贡禹的上书,旨在以史为鉴,说明廉之可贵。 |
B. |
汉孝文帝时,崇尚廉洁,官场清约,赏罚分明,风气纯正。 |
C. |
武帝后期,世风败坏到极点,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 |
D. |
顾炎武认为,任用廉洁爱民的人为官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
(5)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弊端。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
B.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
C.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
D.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
B. |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
C. |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
D. |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
B. |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
C. |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
D. |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2)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 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 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 审乎计之得失 审:仔细考量 |
B. |
则必有所 格 格:阻止,阻碍 |
C. |
此用之于新 造之蜀 造:拜访 |
D. |
或一见尽怀 或:有的人 |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则是有时而穷 焉 盘盘 焉,囷囷焉 |
B. |
而权之 以人 臣 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C. |
特欲侥幸 于权之不敢抗也 臣诚恐见欺 于王而负赵 |
D. |
游尘 之集高岳 不知东方 之既白 |
9.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
B.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
C.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
D.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认为曹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的一组是( )
①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②与之争于舟楫之间
③行三百里以争利
④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
⑤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
⑥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
A. |
①③⑥ |
B. |
①④⑤ |
C. |
②③④ |
D. |
②⑤⑥ |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 |
B. |
苏轼认为曹操过于重视刘备、又过于轻视孙权,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 |
C. |
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 |
D. |
两则选文摆事实、讲道理,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 【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