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张纲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 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厉布衣之节 厉:劝勉。B.征欲擢用纲擢:提拔
C.南州晏然晏:安定。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侈: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B. 思以爵禄相荣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以乱易整,不武
C. 公其深计之D. 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让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C.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夫之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认为,张纲单车至贼营,劝得张婴归降,虽然是有智有勇之举,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B.王夫之认为,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反叛,这是张纲的悲剧,说明他的方式并不能平息寇乱。
C.王夫之认为,反叛的民众已经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没有了顺从的意愿,不是容易归顺的。
D.王夫之认为,张纲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灾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值得效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用斜线(/)给下列一段文言文断句。(限断6处)
张 仪 已 学 而 游 说 诸 侯 尝 从 楚 相 饮已 而 楚 相 亡 璧 门 下 意 张 仪 曰 仪 贫 无 行 必 此 盗 相 君 壁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三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 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诋:抨击
B.以敌之出没恣:任凭
C.《巷伯》之刺而下刺:讥刺
D.岂皆古之声也哉?中:不高不低的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沈练为人﹑为文之“大者”的一组是()
①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②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③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
④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⑤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⑥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炼流放边塞。当时,边事废弛,有敌寇边,将士常常束手无策,甚至连一支抗敌的箭都没有。
B.沈炼在他的诗文中,抒发了对边防懈怠的愤激和对将士屠戮百姓的痛恨。
C.作者认为,沈炼有古代志士的风范。如果按照孔子删诗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宗旨,沈炼之诗文﹑屈原之骚﹑伍胥之谏﹑贾谊之《疏》等,都可能被孔子采录。
D.沈炼之死,让人痛心。其诗文能惧谗臣,激士卒,唤起人们同仇敌忾的义愤。

把下列文言阅读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②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释】(1)陈亢:即陈子禽。(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下列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教学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B.在教学内容上孔子重视师教与礼教,不但教学生文化知识,还教学生立身处世。
C.孔子认为,不学诗,就不懂怎么说话;不学礼,就无法独立生活。
D.本章还说明了孔子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陈亢说自己“问一得三”,这“三”指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渊明不解音色,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善文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饮辄尽造:置备
C.耕自资,遂抱羸疾躬:亲自
D.毕,还复之著:穿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乡邻之所贵②既自以心形役
B.①性嗜酒,家贫不能恒得②鸟倦飞知还
C.①亲老家贫②引壶觞自酌
D.①郡将候潜,值酒熟②实迷途未远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自幼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陶潜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
C.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D.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回家,并写下《归去来兮辞》一文。

翻译句子
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文言文阅读。
选段(一)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
选段(二)
夏侯胜字长公,为东平人也。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后事蕳卿,又从欧阳氏问。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善说礼服。征为博士、光 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言:“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谋。”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后十余日,光卒与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以与谋废立,定策安宗庙,益千户。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宣如诏书。”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御史大夫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至四年夏,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动,或山崩,坏城郭室屋,杀六千余人。上乃素服,避正殿,遣使者吊问吏民,赐死者棺钱。下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托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曩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术士,有以应变,补朕之阙,毋有所讳。”因大赦。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霸为扬州剌吏。
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亡威仪。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于前,上亦以是亲信之。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
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
(节选自《汉书·夏侯胜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正确的一组是()

A.胜少,好学.。孤:幼而无父 B.昭帝崩会:恰逢
C.遣使者问吏民吊:慰问 D.光安世以为泄语让:谦让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夏侯胜有学识、为人质朴守正的一组是()
①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②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
③朝闻道,夕死可矣④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
⑤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于前⑥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

A.②③⑥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侯胜向多位老师学习,博采各家之长,学问精细纯熟,善于论说灾异经术。
B.夏侯胜“臣下有谋上者”之言,既使昌邑王大怒,又差一点儿使张世安蒙受冤屈。
C.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震,宣帝下诏大赦天下,夏侯胜因此被赦而担任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
D.朝见宣帝时称宣帝为君,又在宣帝前对同僚以字相称,这些做法都是不合礼仪的,但宣帝反而因为这些而对他更加亲近信任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

(4)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