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游灵岩天平山记
朱德润
①吴郡之西为湖,东为江,独灵岩天平为山之胜境。予昔陪宋尚书诚夫来游,距今十有七年矣。其山峦林麓陂池之美,盖尝粗记而未能再览其详也。
②至正已丑春暮,判簿顾君定之等,约余为山行。於城西之枫桥入,先抵吴安山下,即乘肩舆行。二三里至观音山,又行抵北山,还宿衍福精舍。
③明日,复就肩舆⑴,由吴安山左,度天平岭,瞻文正范公故祠:乔木森茂,异石林立。转过野桥村店,山回涧曲,樵歌牧唱,相与应答於翠微空旷之间,里人所谓鸡经山、虎子谷者,突然乎其左;琴台山献、羊肠岭者,兀然乎其右。迤值上陂陁,经荦确,皆陟险攀缘而上,直抵灵岩山永祚塔寺后。回望诸山,皆在其下;山色苍茫,湖光镜净,瞰飞鸢於木杪,睇云帆於天际。乃环山而归,复抵天平之白云寺。入拜范公祠下,出则日色已晡,烟光黯淡,诸峰默立,如拱如揖,如迎如送。
④余谓定之曰:“人生聚散之踪,来不可期,去不可追。矧岁月奔驰⑵,一俯一仰,悉为陈迹,物是而人非者有矣。今则天和日晴,川朗山秀,心开而目明,意适而情畅,有朋侪足以倡和,酒肴足以献酹,岂知非它日之观美乎!则斯游也,不可以不记。”
注释:⑴肩舆:轿子。⑵矧:况且。
(选文有删节)概述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天平山的“山峦林麓陂池之美”体现在 。
试对第③段中“诸峰默立,如拱如揖,如迎如送”一句进行赏析。
下列对“岂知非它日之观美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难道不知道这在其他日子所能看到的美景吗! |
B.怎么知道这不是在其他日子里来此观看美景! |
C.怎么能不知道这不是其他日子所看到的美景! |
D.哪里知道这不是其他日子所能看到的美景啊! |
阅读全文,概述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选自《元史 · 董文炳传》)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直:通“值”,价钱 |
B.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籍:借助 |
C.文炳曰:“后当德我。”德:感激 |
D.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中:诬蔑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县以民蚕麦偿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B.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C.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
D.民亦有不乐为者南冥者,天池也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董文炳爱民举动的一组是
①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②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
③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④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⑤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⑥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A.①⑤⑥ | B.②③⑤ | C.①②④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文炳十六岁时父亲死去,他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 |
B.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的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
C.董文炳为政仁爱,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后又不忍心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高额利息,于是将自己的家财田亩作价还给了放贷的人。 |
D.有人向州府说董文炳的坏话,州府中也有人想陷害他,加上他不想剥夺老百姓来给自己谋私利,于是最终他干脆弃官而去。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
⑵.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
⑶.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无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阴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疾:痛恨。 |
B.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
C.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为:拆毁。 |
D.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逐;驱赶。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趣:趋向、奔赴B.乃钻火烛之烛:烧
C.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以:因为D田忌欲引兵之赵之:到、去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在魏国遭庞涓迫害,齐将田忌得知这一情况后,派人将孙膑救至齐国。孙膑因此为齐国效力。 |
B.孙膑为了迷惑魏军,故意用“增兵减灶法”以骄其心,使庞涓兼程轻进以逐齐,终于中埋伏身死。 |
C.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
D.“围魏救赵”是一种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而马陵道之役,孙膑能吃透敌军心理,因势利导,一战成功。足见其高超的军事才能。 |
翻译下面句子
(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2)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克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英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sà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下列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 (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A.私下 责备 排斥 困乏 | B.私下 责怪 排斥 困窘 |
C.偷偷的 过失 排除 困惑 | D.谦词不译 责怪 摈弃 困乏 |
下列加横线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⑤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⑥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A.①③⑤ | B.②④ | C.②③⑥ | D.②③ |
下列句子中的“乃”同“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的“乃”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乃没水而死。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⑤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A.②④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翻译下面两句话。(4分 )
(1)彼秦者将何为哉?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苏辙、李桢二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
苏辙:李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下列加点词语与“范增数目项王”中“目”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 |
B.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
C.太子既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D.道芷阳间行 |
下列加点词语与“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A.若亡郑而有意于君,敢以烦执事 |
B.愿得樊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见臣 |
C.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
D.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下列加点词语与“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河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翻译下列加横线的句子
(1)不然,籍何以至此?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司隶冯方女有国色,避乱扬州。袁术登城见而悦之,遂取焉。诸妇教以“将军贵人,重节气,宜数涕泣以示忧愁也。若此,必加重”。冯女后见术,每垂泣,术果以为有心,益宠之。诸妇乃共绞杀,陷之于厕,言其哀怨自杀。术以其不得志而死,厚加殡敛。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颜杲卿,琅邪临沂人。 杲卿以荫受官,性刚直,有吏干。天宝十四载,摄常山太守。时安禄山为河北、河东采访使,常山在其部内。禄山举范阳之兵诣阙,陷东都。杲卿忠诚感发,惧贼遂寇潼关,即危宗社。时从弟真卿为平原太守,初闻禄山逆谋,阴养死士,招怀豪右,为拒贼之计。至是遣使告杲卿,相与起义兵,掎角断贼归路,以纾西寇之势。杲卿乃与长史袁履谦等,谋开土门以背之。时禄山遣蒋钦凑、高邈率众五千守土门。时钦凑军隶常山郡,属钦凑遣高邈往幽州未还,杲卿遣吏召钦凑至郡计事。钦凑至,舍之于传舍。会饮既醉,令袁履谦与参军冯虔等杀钦凑。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喜事交济也。是夜,稾城尉崔安石报高邈还至蒲城,即令冯虔、翟万德与安石往图之。诘朝,高邈之骑从数人至稾城驿,安石皆杀之。俄而邈至,安石绐之曰:“太守备酒乐于传舍。”邈方据厅下马,冯虔等擒而絷之。是日,贼将何千年自东都来赵郡,又擒之。即日缚二贼将还郡。杲卿遣子安平尉泉明及贾深、张通幽、翟万德,函钦凑之首,械二贼,送于京师。
十五年正月,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城陷,杲卿、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禄山见杲卿,面责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
乾元元年五月,诏曰:“颜杲卿,任彼专城,志枭狂虏,艰难之际,忠义在心。临大节而奋发,遂擒元恶,成此茂勋。属胡虏凭陵,流毒方炽,孤城力屈,见陷寇仇,身殁名存,实彰忠烈。夫仁者有勇,验之于临难;臣之报国,义存于捐躯。嘉其死节之诚,未备饰终之礼,可赠太子太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养死士,招怀豪右阴:暗地里 |
B.钦凑至,舍之于传舍舍:安排住宿 |
C.喜事交济也济:成功 |
D.任彼专城,志枭狂虏枭:勇猛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常山在其部内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
B.杲卿乃与长史袁履谦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C.太守备酒乐于传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负汝何事而背我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下列各组句子,全都直接表明颜杲卿忠诚报国的一组是()
①惧贼遂寇潼关,即危宗社②阴养死士,招怀豪右,为拒贼之计③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喜事交济也④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⑤比至气绝,大骂不息⑥夫仁者有勇,验之于临难;臣之报国,义存于捐躯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杲卿代理常山郡太守时是安禄山属下,安禄山发动叛乱后, “忠诚感发”,于堂弟颜真卿等人密谋共同对付安禄山。 |
B.颜杲卿与属下用计杀死蒋钦凑,并活捉了高邈、何千年两名叛军将领,然后与儿子颜泉明一起将蒋钦凑之首和高、何二贼押送到京城。 |
C.颜杲卿据城抵御叛军,因寡不敌众且装备用尽被敌人所擒,面对安禄山的诘责他慷慨陈词,最终因触怒安禄山而遭肢解酷刑,为国捐躯。 |
D.颜杲卿就义后,天子下诏评价他,说他面对关系到存亡安危的大事而奋发,因此成就了丰功。为表彰他守节而死的忠诚,天子追赠他为太子太保。 |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至是遣使告杲卿,相与起义兵,掎角断贼归路,以纾西寇之势。
②.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
③.孤城力屈,见陷寇仇,身殁名存,实彰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