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楚义帝论
(清)查礼
天下事未有成一事建一勋而出自迂生腐儒之手者。况天下之大,帝王之重,又当干戈纷扰群雄角鹿之秋哉!苏子瞻论楚帝曰:“天下之贤主也。”以予观之,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安在其为贤也?
宋义者,战国游士之流也。一言偶中,未必其遂能知兵也;乃骤加以“卿子冠军”之名,委以三军之重,而又以轻急暴戾之项羽,使为之属。二人之不相戕杀者,未之有也。义之才与义之力,皆非羽敌者。义之不能杀羽,而羽之能杀义,亦事之易知者也。是义帝非能用义,直以此杀义尔。
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盖以沛公之为长者尔。然是固不可以遣羽,而亦不可以遣沛公。自古无因人成事之帝王也。义帝为怀王孙,固楚民之所望,而楚之不祀久矣;以民间牧羊儿,一旦据南面之尊,为诸侯王之长,斯亦奇矣。又欲不烦一手足之劳,俨然为群雄之主焉;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沛公入关, 则羽必怒而图沛公;怒而图沛公,则沛公不能当羽,沛公必败,羽必胜;羽胜,则羽之气横,而义帝益不能制之也。
夫秦虽强,易与(对付)也。彼虐用其民既甚,其民皆有父兄之痛焉;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为义帝计,惟遣一将以救赵,而亲率诸将以击秦,数始皇、二世之罪,受子婴之降,除秦之法,与民休息。秦地百二山河,天下莫强焉。楚虽大,僻在东南,其形势非关中比。因秦之规以定都焉。封项羽、沛公各以大国,封诸侯之有功者以小国,又封五国子孙之贤者,以无绝其先祀。当是时,天下固义帝之天下也,虽项羽之暴,何足忌哉!羽与沛公,固皆我之佐命臣尔。
惟前既有以失羽之心,而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而天下之势去矣。乃欲端拱安座,用人之劳而享其逸,不亦缪乎!吾故曰: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特:只是 |
B.数始皇、二世之罪数:列举 |
C.用人之劳而享其逸用:使用 |
D.擅其赏罚废置之柄柄:权力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义帝行事“特一迂生腐儒”的一组是
①委(宋义)以三军之重 ②又以轻急暴戾之项羽,使为之属
③义之才与义之力,皆非羽敌者 ④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
⑤以民间牧羊儿,一旦据南面之尊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①②④ |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楚义帝用人不当的的错误,不该重用战国游士之流的宋义,入关之命应交付项羽,不该交付刘邦。 |
B.文章开篇一反前人对楚义帝的评价,旗帜鲜明地指出义帝不过是一个迂生腐儒,绝对成就不了帝王之业。 |
C.义帝虽然为怀王之孙,但目前他不过是一个民间牧羊儿,因此义帝的失误还表现在没有亲自率领诸将击秦。 |
D.作者设想:在当时形势之下,义帝若能亲率大军攻秦,完全可以取胜,而项羽刘邦都会成为自己的佐命之臣。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义帝非能用义,直以此杀义尔。
(2)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
(3)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
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泣,普明弟兄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令俭而中礼。又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货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郡六年,人庶怀之。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断淫祠淫:过分,过度 |
B.署为府长流参军署:部署 |
C.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 推:推求,推断 |
D.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出息:放高利贷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的一组是()
①民吏肃然,奸盗止息②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④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⑤寺署台案,始自于琼⑥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A.①③④⑤ | B.②③④⑥ | C.②④⑤⑥ | D.①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琼对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办案细致用心。对于为官一事,幼时的苏琼就有其独到的见解,并由此踏入仕途。为官之后,为寻得真正的罪犯,能秘密巡视私访。 |
B.苏琼为政有方,成为一时典范。苏琼在治盗、安民、约束官吏、设立制度方面颇有成效,他的做法不仅使民众信服,也使得其它州郡前来学习。 |
C.苏琼有着真性情,能一心为民,有担当。在解决乙普明兄弟的纷争时,他动情泪下;在帮助百姓渡过饥荒时,他宁愿牺牲自身;在别人为其点明仕途经济时,他能正色反驳;在面对不合理的制度时,他能尽力申诉。 |
D.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2)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 |
B.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 |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士有自京师来者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
B.尽以告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把第一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根据文意,分析作者“见属为叙”而“不敢辞”的原因。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故 师 之 教 也 不 争 轻 重 尊 卑 贫 富 而 争 于 道 其 人 苟 可 其 事 无不 可 所 求 尽 得 所 欲 尽 成 此 生 于 得 圣 人 圣 人 生 于 疾 学 不 疾 学 而 能 为 魁 士 名 人 者 未 之 尝 有 也。(取材于《吕氏春秋》)
文言文阅读(2),(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宇文士及,字仁人,京兆长安人。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开皇末,□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诏尚①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从幸江都,以父丧免,起为鸿胪少卿。其兄(宇文)化及谋弑逆,以主婿忌之,弗告。已弑帝,乃封蜀王。
初,士及为奉御,而高祖②任殿中少监,雅自款结。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士及亦遣家童间道走长安,通谆勤,且献金环。帝悦曰:“我尝与士及共事,今以此环献,是将来矣。”
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俄而化及败,与德彝等自归。帝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尔得时,我父子尚肯相假③乎?今欲何地自处?”士及谢曰:“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陛下夜论世事,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帝笑谓裴寂曰:“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上仪同三司。
从秦王④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迁王府骠骑将军。从讨王世充等,进爵郢国公。武德八年,权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王即位,拜中书令,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政尚宽简,人皆宜之。擢右卫大将军。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帝尝玩禁中树曰:“此嘉木也!”士及从旁美叹。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乃今信然。”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帝意解。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其机悟率类此。久之,复为殿中监。卒,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有删改)
① 尚:娶公主为妻。②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③ 假:宽恕,饶恕。④ 秦王:与后文的“太宗”均指唐太宗李世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自款结高雅 |
B.帝让之曰责备 |
C.权检校侍中代理 |
D.阳若不省,徐啖之通“佯”,假装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开皇末,□述勋封新城县公。
② 臣往在涿郡,尝□陛下夜论世事
③ 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
A.① 因② 与③ 其 | B.① 以② 与③ 之 |
C.① 以② 于③ 其 | D.① 因② 于③ 之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
B.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
C.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
D.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士及和宇文化及同为隋右卫大将军宇文述之子,但是两兄弟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宇文化及不仅谋逆弑杀隋帝,而且不肯投靠李渊。宇文士及却成为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得力助手。 |
B.宇文士及担任尚辇奉御的官职时,得知李渊就是唐高祖,于是设法结纳,以图日后之用。 |
C.宇文士及曾经跟随秦王李世民平定宋金刚和王世充,李世民即位为皇帝后,更加重视宇文士及,经常将他请到寝宫谈话。 |
D.太宗皇帝曾经赏玩宫中嘉树,宇文士及也在旁边附和,太宗引用魏征的话,暗指宇文士及是谗佞之人,经过一番辩解,皇帝终于消气了。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 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上仪同。
② 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
(2)宇文士及凭借什么获得了唐高祖和唐太宗的信任?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完成后面题目。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情、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沉静详审审:慎重 |
B.郁然负公辅望负:怀有 |
C.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顾:顾念 |
D.趣内阁撰敕趣:通“促”,催促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
译文: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译文: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小题。(共13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河内凶凶:荒年 |
B.兵刃既接兵:士兵 |
C.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
D.直不百步耳直:只是,不过 |
下列各组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组是()
下面选项中与“尽心焉耳矣”中的“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始速祸焉 |
B.焉用亡郑以陪邻 |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D.盘盘焉,囷囷焉 |
这段文字中,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A.大王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那么老百姓就会纷纷前来投靠。 |
B.大王好比战时那个讥笑有人逃了一百步而自己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您治国的实质与邻国国君没有什么差别,自然百姓就不会比邻国多。 |
C.大王如果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前来归顺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比邻国多。 |
D.大王既然明白打仗失败的原因,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
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