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类型和比例:
请回答:
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          ;(2分)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      
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              
(3)子代雄蝇中,灰身分叉毛的基因型为                        ;黑身直毛的基因型为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回答有关胡萝卜素提取的问题:
(1)工业上可以用微生物的发酵来获得β胡萝卜素。
①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使发酵菌种迅速繁殖,应用________培养基。
③发酵过程中应采用________技术来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保证发酵正常进行。
(2)在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中:
①石油醚是理想的萃取剂,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②萃取过程采用水浴加热,不用明火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胡萝卜的根尖细胞组织培养,则培养成的植株叶片的颜色为________,说明根尖细胞________。

一科研小组对某地区一定区域内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
种类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豚草
0.3
0.6
1.2
2.4
4.6
龙葵
6.2
3.8
1.5
0.3
0.1
狗尾草
10.0
9.2
8.0
6.8
5.5

(1)在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取样调查时,常采用    法。某同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 m×2 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    株/m2
(2)以上数据表明,豚草在2005~2009年间其种群数量呈    型曲线增长。
(3) 调查结果表明:豚草根部分泌的某种物质可以抑制龙葵等植物的生长。请你利用下列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探究这一假设。写出第四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及用具:完全营养液、蒸馏水、龙葵、豚草、锥形瓶、量筒、滴管等。
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一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甲,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取长势较好的豚草植株种植于瓶中。
第二步:将甲瓶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全部取出其中的豚草植株。甲瓶中的培养液保存备用。
第三步:另取两只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乙、丙,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完全营养液。
第四步: 
第五步: 
预期结果及结论: 

Ⅰ.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儿。在他们欲生育第二胎时,发现妻子的双侧输卵管完全堵塞,不能完成体内受精。医生为该夫妇实施了体外受精和产前基因诊断,过程如图。

请回答:
(1)过程①是指在体外进行的处理,从而使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过程②称为
(2)在对胎儿进行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产前基因诊断时,要先从羊水中的胎儿细胞提取物质③ 进行PCR扩增。然后用Ⅱ对扩增产物进行切割,产生多个片段的酶切产物。据此判断,Ⅱ是一种酶。
(3)不同长度的酶切产物在电泳时移动的速率不同,形成不同的电泳条带。该家庭成员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分析的电泳带谱如④,据此判断胎儿为 (正常/患者/
携带者)。
Ⅱ.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等原理。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研究发现柚皮精油和乳酸菌素(小分子蛋白质)均有抑菌作用,两者的提取及应用如图所示。

(1)柚皮易焦糊,宜采用   法提取柚皮精油,该过程得到的糊状液体可通过     除去其中的固体杂质。
(2)筛选乳酸菌A时可选用平板划线法或       接种。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时需先灼烧接种环,其目的是    。对新配制的培养基灭菌时常用的是       。实验前需对超净工作台进行___________处理。
(3)培养基中的尿素可为乳酸菌A生长提供______________
(4)抑菌实验时,在长满致病菌的平板上,会出现以抑菌物质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测定透明圈的______________来比较柚皮精油和乳酸菌素的抑菌效果。

(13分)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I、II表示染色体,A为矮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品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 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提供原材料。
(2)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自交, F自交所得F中有 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种。
(3)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自交,减数分裂中Ⅰ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它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生产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条染色体。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