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该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 A.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 B.提出“工商界本” |
| C.主张经世致用 | D.批判君主专制 |
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 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 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据此可知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③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③ |
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惧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 B.德国君主立宪制 |
| C.美国总统共和制 | D.法国共和制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 D.社会主义工业化 |
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新的方针政策的提出 | B.传统名剧的再现 |
| C.舆论的大力宣传 | D.文化教育大跃进的推动 |
有位名人曾放言“90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这不是梦想,是我的理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 |
| B.这种说法说明了社会上形成严重地浮夸风气 |
| C.这是新科技条件下水稻杂交的新目标 |
| D.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