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该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 A.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 B.提出“工商界本” |
| C.主张经世致用 | D.批判君主专制 |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其原因是()
| A.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 |
| B.工业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
| C.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
| D.国家综合国力有较大增强 |
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利契机,其主要表现为()
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②结束了外来侵略威胁,消除了战乱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
③各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有利于推进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④人民革命力量发展,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准备了条件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统一战线模范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材料中所说的政府应该是()
| A.工农民主政府 | B.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
| C.国共联合政府 | D.“三三制”政府 |
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撰文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逆流 |
| B.国民的民主意识是共和立宪的根本保证 |
| C.反对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 |
| D.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民大革命运动 |
早期维新思想认
为:“欲张国势,……莫要于设议院。”“能通上下之情,则地有余地,民有余力,闾闾自饶,盖藏库无虞匮乏矣。”“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学习西方议会制度②将近代西方制度与中国传统制度结合
③提出了制定宪法的要求④通过改革政治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