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人物,例如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和陈独秀。
材料二:万国公报,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回答:(1)材料一五位人物所代表派别的核心主张?据此可以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2)据材料二看,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这两位先生的什么历史事件的指导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的战略一直是北向的,即在大陆发展……(明以前的历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或可为一个民族重新带来生机。明朝做了尝试,失败了。明朝的失败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在于制度——一个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
——《五百年来谁著史》
材料二 明代的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就是官僚体制。中国的官僚制度,毛病当然是有,但本身能进行这么高级的运作,使得国家保持这样的状态,很了不起。
——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宿景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在“南向战略”中所做的“尝试”,说明此时西欧出现但明朝缺乏的,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确立的积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者对明朝政治体制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EdwardA.kracke)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材料二:2005年6月27日。中国的新变革——小世界,大赌注。这一期《时代》(美国著名新闻周刊)谈的正是“中国制造”,全世界没有谁能逃脱的“中国制造”,甚至连故去的毛泽东,在本期的《时代》封面里,也穿上了时髦的LV——很显然,这件LV,也是“中国制造”。
(1)结合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史实,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说明中国为“追求富强”出现“传统外变”的观点。并分析出现“传统外变”的原因。
(2)简要说明近代西方经济文明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关联。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全世界没有谁能逃脱 “中国制造”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箝制于他人。
——梁启超(1900年)
材料二:十八世纪以前,政法学之基础甚薄,一任之于君相之手,听其自腐败自发达。及孟德斯鸠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鼎立之说,后此各国,靡然从之。
——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材料三:理论上最好的政府形式就是这样的一种政府:主权或作为最后手段的至高控制权力归属于社会整个集体;任何一个公民不仅对行使这种最终主权有发言的权力,而且,至少在某些时候,被要求能在政府参政议政中发挥作用,亲自履行某种地方的或一般的公共职责。
——约翰·穆勒《代议制政府》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数千年腐败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为清除“奴隶性”做了哪些努力?
(2)据材料二,梁启超的观点受到哪一思想运动的影响?结合史实说明美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3)据材料三,概括穆勒关于“理论上最好的政府形式”的定义。践行这种“政府形式”的民主方式是什么?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权力制衡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
第三条
所有主权国家的根源存在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个人都不得行使非直接来自于国民授予的权力。
第五条
法律仅只禁止有害社会的那些行为。不被法律禁止的事情,不应该受到阻碍,没有人可以被迫从事非法律所规定的事情。
第十一条
观点和想法的自由沟通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每个公民因此皆可自由的说话、写作、版印。但要为滥用自由而负责。
第十七条
由于财产权是人不可侵犯和庄严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应当被剥夺,除非是在其主人预先得到公平赔偿的情况下,由于公共的需要和法律的判定,但需要清晰的要求。
——《人权宣言》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的共有禀赋。中国和法国都是有着独特文明的古老国度。以黄河长江和卢瓦尔-罗讷水系为母亲河的两个伟大民族,都曾经长期引领各自所在地区的文明发展进程。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声名远扬的法国思想家们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进入近现代,两国都经历了民族苦难、战火洗礼和对发展模式的艰辛探索,走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法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随波逐流,不随风起舞,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多边主义、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03月28日)
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叶,有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期间临危不惧、在强烈余震中舍身守护被困电梯的中国小女孩的法国军医乌埃尔,有倾力支持中国失学儿童上学的法国公益人士方芳,有培养出多位中国佩剑世界冠军的鲍埃尔教练,还有刚刚担任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的阿兰·佩兰先生。中国广大球迷对他寄予了热切期待,我祝他好运。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03月28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所揭示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人权宣言》的世界性意义体现在哪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中国诸子百家学说”与“声名远扬的法国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的共同作用。材料中“中法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主要史实依据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历史上和目前良好的中法两国关系对中国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对于经济史里面经济政策的学习,需要有跨时间、跨空间的思维,通过政策的对比揭示经济发展规律。
材料一租庸调制是唐初的赋税制度,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总体而言,“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制度不夺农时,合理解决就业问题,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制度。
——《中国古代税法政策新谈》
材料二 如下图。
材料三如下图。
材料四 ...它为我国人民指出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农业中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即按劳付酬)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即各取所需)的道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逐步缩小以至消失的道路,以及国家对内职能逐步缩小以至消失的道路。
——1958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分析指出租庸调制实施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6世纪前后欧洲人对世界(陆地)范围的认知发生的变化给中国经济、中国对外交往领域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指出材料三与材料四所描述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三、材料四所述政策给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