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岩削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乐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来,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目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少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在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过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谈生命》的作者是 ,她的代表诗集有《 》、《 》。
“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在文中作者分别将生命比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加以充分展开,请联系作者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终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
把上面句子中加点的“旋舞”“呻吟”换成与之意思相近的“凋零”“哭泣”好不好?为什么?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之人,生活的才如死水一般……”
上述文字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在傅聪意志消沉时劝慰儿子的话。请从《谈生命》一文中,找出一句与之含义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现实生活中却有人轻生。对于轻生者,你想说些什么?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7题。
古藤
(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2)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估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6)藤,木热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7)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作者:王剑冰,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改动).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
.请品析第(6)段划线的句子。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这是一个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
.请你谈谈第(8)段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在第(5)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8)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造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2题。
DNA证据也可以伪造
(1)在调查刑事犯罪时,DNA证据都被视为“如山铁证”,被普遍用于证明嫌疑犯是否涉嫌犯罪以及释放被错误定罪的无辜者。可是,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以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
(2)科学家表示,如果犯罪分子进入DNA数据库,他们就可以不通过提取个人身上的任何组织而“制造”出与数据库内一个人的DNA相符的DNA样本。弗兰肯博士是该研究的领导者,他在《国际法庭科学杂志:遗传学》网络版上发表的论文中写道:“通过伪造DNA证据,任何一个生物系大学生都能伪造一个犯罪现场。”论文指出,当下DNA分析检测技术已经成了司法的重要一环,但是DNA证据被伪造的可能性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3)研究人员指出,伪造DNA检测结果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首先需要获取一个微小但真实的DNA样本,然后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将微小的样本放入大量的DNA里。虽然通过一根头发或附有伪造DNA的饮料杯就可以在犯罪现场“嫁祸于人”,但是通过这种扩增技术伪造出来的血液或者唾液样本会更为可信。
(4)第二种方法则依赖于DNA分型,通常该分型被安置在一个法定的数据库里。犯罪分子可以通过盗取DNA分型数据来伪造DNA样本。一般的数据库都是储存DNA中的13个片段来分辨信息来自哪一个人。而科学家通过复制每个片段上的一小段DNA信息,就可以另外组成一个庞大的DNA数据库,只需把各段DNA信息加以组合,就可以伪造出任意一人的DNA。据悉,只要收集425个不同的DNA片段,就足以组合成随便一个人的DNA信息。
(5)DNA证据可以伪造,只是弗兰肯众多发现中的一个。美国法律分析家科恩对此表示,对于通过DNA检测来收集信息的警方和军方人员来说,这项研究成果是个“可怕的消息”。
(作者:鹏致,选自《海外文摘》2009年第12期,有删节).犯罪分子如果想逃避惩罚,有哪些方法来伪造DNA数据?
.文章第(1)段“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中加点词语“完全”能否去掉,为什么?
.第(4)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对说明有何作用?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5-28题。
心中的自留地
①自留地,顾名思义,给自己留下的一片土地。在人民公社的时代,除了生产队公共的土地之外,也给每一户社员留下一小片的土地,叫“自留地”。
②我是我们家菜园的主人。那时候我只有十一二岁,就成了道道地地的菜农。冬天,所有的菜已经收获完了,留下干枯的茎和藤,我就用镰刀把它们全割了当柴烧去。菜地上覆了一层霜。我拿起刨锸把菜地刨了一遍,刨出一片崭新的土地,它翻过身来向蓝天做着深呼吸。这时候的土地是醒着的,一场冬雪来它就眠着,眠了一个冬天,养足了墒气,等来年春天孕育新的蔬菜生长。
③春天,我把土弄碎了,碎得像面粉一样。我辟出了菜畦。我把一粒粒菜籽洒向土里,然后又耙匀了。这是一层新土,我在上面盖了一层草毡。菜籽在土里浸泡着,先形成胚胎,再发出芽来,然后就长出苗来,草毡一掀开,就葱郁一片了。菜苗一天天叶子变大,在长高长壮,间了苗之后更加青绿,叶子仿佛变成黑的了。我从井里挑了水洒向菜畦,一瓢一瓢,唰唰,每一株菜都神清气爽起来。它们高兴,我也跟着高兴。我拔了一捆回家让母亲做菜去,吃着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充满着自豪与得意。
④经营菜地就如同经营着一件作品。至今我无法回想起在这里我种下的蔬菜的确切品种。我种下的蔬菜大概有十几种之多吧。我精心地经营着我们的这片自留地,看着豆角、梅豆、丝瓜顺着篱笆爬,甚至爬到高高的树上,看着我种下的架南瓜像小狗一样地满地蜷着,八月十五的时候全村人都摘了我的南瓜炸丸子去,我就异常地开心,心理获得最大的满足。
⑤烈日炎炎,南瓜和向日葵的叶子沮丧地耷拉着,我挑了两只小桶去井里打水。小桶漏出的水在土路上划出鲜明的曲线,打在土上冒出烟来。我把桶中的水浇向南瓜和向日葵的根部,它们立时就会精神起来,在黄昏的风中摇曳歌唱起来。我光着上身,顶着烈日,皮肤被灼得生疼,像被鞭子抽过一样,又油又黑,像被桐油涂过一样。我的每一滴汗在地上都能砸出一个坑来。这个时候,我明白我的血液已经和蔬菜融在一起了。
⑥这就是我的自留地。我耐心地经营它,像梳理着心爱的鸟的羽毛。它在我心中留存了几十年,成为我遥远的儿时的记忆。自那之后,我就没有了这样的自留地。这些年我穿行在城市里,忙东忙西,丢失了自己的脚步。我想我到底是在为什么而忙呢?我究竟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没有谁给我提供准确的答案。我就在想,我如果能够留给自己一片自留地,好好经营我的一方田园,一片天地,筑起我的篱笆,开垦我的菜畦,种植我的四季蔬菜,该有多好?.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你是如何理解第⑤段划线句的?
答:.“我”是怎样经营菜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文章标题“心中的自留地”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答:
(三)阅读《还是多想想明天》,完成20-24题。
不知从何时起,“别管以后”成了时髦。闲谈可以莫谈国事,一辈子甭管两辈子事,当官者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大款们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一曲“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还有梦”,更是让灯红酒绿的男女们唱得如痴如醉,梦幻人生。
翻翻斑驳的历史,有时会揭开历史的疮疤,重温一下过去,可以找到今天的影子。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叫嚣过:“哪怕我死后洪水滔天。”可是,路易十六还没有来得及享尽人生,大革命便把他推上了断头台。穿行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每当雨疏风骤之时,夏桀、商纣之类的暴君便粉墨登场。“别管以后”的暴行层出不穷,每隔几百年就会周期的暴虐一次,动荡使生产力积累荡然无几,留下的也只有“从头说”。
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别管以后”,纵使国家强大如秦也免了二世而亡;只要不为明天着想,家有石崇之富,也免不了饿殇街头;“别管以后”肯定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醒过我们: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当然是化为灵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可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而今有些地方,森林砍完了,矿石彩荒了,对资源“竭泽而渔”,或滥采滥用,留下的不只是“梦”的问题,而是严重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治国与治家同理,其亡必忽焉。如果说我们不负责地“不管”以后,以后的事肯定要有人管的,今日的恶作剧将由我们或我们的子孙以十倍、百倍的代价不补偿,这种断垣残“梦”不敢做得得了吗?
“别管以后”将是“如何结束”,靠曾经拥有也不是办法,别再犯傻了,还是为明天,为子孙想想吧!.本文批驳的敌论是。
.本文摆出敌论的方法是()
A.边叙述边摆敌论 | B.先摆敌论再写具体表现 |
C.先写具体表现再摆敌论 | D.摆敌论后直接批驳 |
.(1)“重温一下过去,可以找到今天的影子”中“今天的影子”指。
(2)“以后的事肯定要有人管的”,这“人”指。.文章批评利用资源不得法的是和两种做法。
.说说题目“还是多想想明天”的含义。
答:
品味时尚(丁立梅)
(1)是在突然间起了念头,要来个农家游的。
(2)那日,用来翻报,看到休闲时尚一栏,大幅的照片上,村庄田畴铺陈,阳光融融,人们笑脸灿烂。旁有文字介绍,说城里人现在最时尚的生活,是去乡下吃农家饭,品农家莱,看农家景。
(3)失笑不已,这样的时尚,我在二十年前可是天天品味着的。
(4)得了启示,休息日里,电话召集同样在外工作的弟弟,我说我们这挺一起来个农家游可好?
(5)两家人马,浩荡成一支团队,直往乡下——我们的老家扑去。慌张了我们的父母,他们站在屋前,手足无措地望着我们笑,问,乖乖啊,今天又不过年又不过节的,咋都回来了呢?
(6)一笑,回他们,想你们了呗。话说完,脸暗红,若不是受这时尚的农家游的启发,生活在城里的我们,平常日子里,哪里会想到父母!
(7)父母冷清的小屋,因我们的到来而热闹,家里养的小黄狗也来凑热闹,老熟人似的.绕了我们的脚跟嗅。一只小羊跑来,站在门口,朝着我们好奇地张望,琥珀色的眼睛里,有着孩童般的温柔和天真。母亲介绍它像介绍她另外的弦子。母亲说,这是末里刚生的小羊,这小家伙聪明得跟人似的,我和你爸从田里回来,它都老远跑过去接。前些天,它吃了下过露水的草,泻肚子了,再给它湿草,它怎幺也不肯吃了。
(8)我们都以为奇,围着小羊拍照。暗喜不已,这样的“明星人物”,到哪里找?六风的小侄子更是抱着它,当了活玩具,喜欢得不肯松手了。
(9)提了篮子,去地里摘菜蔬。初夏的天,地里的植物们,葱茏得不能再葱茏。瓜果多的是,香瓜梨瓜木瓜,比赛着结,——随便摘吧。蔬菜多的是,韭菜一垄一垄地绿着。还有小青菜,嫩得掐得出水来。黄豆荚也饱满得刚刚好,用韭菜炒嫩黄豆吃,既鲜嫩又清新。
(10)邻居们隔屋相望,远远招呼,我家有紫茄子要不要?
(11)要,当然要。提了篮子就过去了,摘T小半篮子。邻人还嫌不够,频相劝,再多摘点呀,我家里多着呢。
(12)心里满溢着都是好。乡下人家就是实诚,在他们,给予是幸福,而你的接受,对他们来说,更是福。因为你的接受,意味着没拿他们当外人。心与心,原是这样靠近的。
(13)很快,正宗的土灶上烧出正宗的土菜,父亲还宰了一只草鸡。一桌子的好吃好喝。我们埋头太吃,直吃得打饱嗝。父母却吃得少,一直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不时地叹一声,真好。
(14)真好什么呢?在他们,子女常回家看看,就是最大的满足。我突然想,假如,与亲情相约也能成为一种时尚,特有多少父母菱开颜啊。而我们,也圆这样的时尚,可以时常与记忆里的自己重逢,去童年呆过的地方走一走,去问候一下从前的蓝天和白云。人生套因此更为丰满。
(选自《妙笔阅读经典》2011年第4期,有改动).第③段和第⑩段中加点的两处“这样的时尚”各有所指,请根据上下文指出它们各自所指代的内容。
.好的细节描写往往能画龙点睛。请简要分析下列句中的细节描写所表现出的人物心理。
(l)他们站在犀前,手足无措地望着我们笑。
(2)话说完,脸暗红。.文中第(9)段的景物描写很精彩,与下面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来比较它们的共同特点。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幺,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采谎花,愿意鲒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姑,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文末“我”期待“与亲情相约也能成为一种时尚”,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