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高祖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
材料三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资治通鉴》
材料四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改革措施?其中年龄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的诏令规定了什么改革?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3)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
(4)材料一、二、三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材料四的这一状况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惟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一、兹以御誓文(即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制度法规……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非指官职),以除政令分歧之弊……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颁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
——日本《维新政体书》
材料三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第五条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第十九条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其他公务。
——《日本帝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停步不前”在克里米亚战争前的突出表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日本政体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据材料指出其具体表现。材料二和材料三在任用官员的原则上有何不同?
(3)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刑”,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杀掉,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请完成:
(1)韩非子对商鞅的“轻罪重刑”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2)题。
材料一:雅典的战神山议事会是古代雅典的一种政治机构,因会议厅设在雅典卫城以西300米高的战神阿瑞斯山丘而得名。这一机构可能是由氏族中的长老会议演变而来。王权废除后,它由卸任的执政官组成,起初拥有广泛的权力。后来,随着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它的权力逐渐被削弱。
材料二: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雅典公民讨论战争、媾和及选举等重大事务的场所。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但是,只有前三个等级的成员才享有被选举权,属于最低等的人不得竞选各级职官。
材料三:“四百人会议”由雅典的四个部落各选100名代表组成,为公民大会拟定议程,准备和审议公民大会的议案。前三个等级的公民都可以当选。
材料四:公民陪审法庭是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财产很少甚至于没有财产的公民都可出庭担任陪审员,是充分体现平民参与政权的民主机构。
(1)战神山议事会的权力在公元前6世纪后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原因何在?本质上反映出什么问题?
(2)一个雅典年收入200麦斗以下的平民,在公元前7世纪他可以在材料所反映的那个机构中担任官职?公元前6世纪呢?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世界和平和安全。……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这种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下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在主要盟国中,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
——摘自《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22日)
材料二: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的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摘自杜鲁门《关于日本问题在国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1945年3月,美日签定《美日共同防御援助协定》,重申“要履行日本政策依照美日安全条约所承担的军事义务”,后又宣布美日应“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
——摘自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回答:
(1)材料一所标榜的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质又是什么?
(2)材料一所说的“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恶劣影响何在?
(4)材料三所说的“防区”实际上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是“救危亡之方”,可使“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消弭”。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走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为此,它可以仿行当时哪国的体制?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与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认识,并指出各自的理论来源。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共为建立民主制度作了那些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