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列强侵华的主要趋势是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
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
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家思想最不相符的是( )
A.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
B.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C.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D.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被士人称为“当世儒宗”,他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 |
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
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
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 |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
西汉中期的汉元帝初元二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秋七月,诏曰:‘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已诏吏虚仓廪,开府库振救,赐寒者衣。……阴阳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将何以忧之?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汉元帝下诏罪己的思想因素是( )
A.墨家思想 | B.孟子“性善论” |
C.道家思想 | D.“天人感应”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