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叙述正确吗?为什么?
(2)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为什么说“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个新中国?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两伊战争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不遂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⑴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⑵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⑶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⑷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⑸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十分活跃,都开始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为什么那么关注“人”,而不像西方那样关注“神”?
(2)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的许多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是扼杀人性,试举两例说明。
(3)在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历史是一个“人不断解放”的过程。到18世纪末时,人类为
解放自身在生产力、思想观念、政治地位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4)中国近代史上,为了人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各阶层做了哪些努力?
(5)从历史的角度看,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条件是什么?(2分)

(18分)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罗斯福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出了一些毛病。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当时苏联(俄)是如
何退却的?依据材料一中的柱状图,指出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市场经济的“毛病”是什么?二战后,美国是如何实践罗斯福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相似做法。
(4)有人认为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你认为两者在为“挽救”社会制度所做的努力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明清时期,运河沿岸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明清时期北上的漕船为运河两岸带来了大量原料,丰富的原料促成了加工业的繁荣。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
材料二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明以后,金龙四大王素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开。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索朴”、“循规蹈矩”向“靡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
材料三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世情小说”《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吴月娘出了三钱银子请大家吃螃蟹……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的状况。(6分)
(2)据材料二,说明运河的开通对当地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6分)
(3)有学者依据材料三,认为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他的观点。(2分)你认为应该如何利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2分)

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十分活跃,都开始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为什么那么关注“人”,而不像西方那样关注“神”?
(2)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的许多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是扼杀人性,试举两例说明。
(3)在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历史是一个“人不断解放”的过程。到18世纪末时,人类为
解放自身在生产力、思想观念、政治地位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4)中国近代史上,为了人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各阶层做了哪些努力?
(5)从历史的角度看,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条件是什么?(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