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共21分)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 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人行濒:临近
B.州人刘翁廷传所客:寄居
C.遽京师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不能办卒:步兵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童子亦欲学乎臣进退,实为狼狈
B.遂言甫朝访风景崇阿
C.金公御史为参军臣险衅,夙遭闵凶
D.听召募皆出于此乎

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兵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卒群城邑抢劫
B.擒贼,斩以巡行
C.谓败,河南府担任……知府
D.诏不许,然甚其意认为……豪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示迪文之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B.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舌举而不下,逸而走
C.周怀政诛,帝怒甚。”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D.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狗不知而吠之

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B.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C.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D.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②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石麒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崇祯中,起官南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石麒多所平反。寻进尚书,诛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
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史,未至,改吏部尚书。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士英欲得侯封,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先是,御史刘宗周秉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石麒例出之;朗急贿阉人内侍留用。石麒愤甚,因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疾乞休。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石麒益愤,力请罢斥,卒引疾去。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明年南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僧真实藏之柜中,逾二旬始殓,颜色如生。仆祖敏、李升从死。闽中唐王立,谥“忠襄”。
石麒立朝刚方清介,值权奸用事,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辈纳赂请,皆拒不应,疏劾之。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注】①深文:引用法律过于严苛。(深文周纳: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兵部尚书陈新甲论:判罪 B.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讽:讽谏
C.因朗内通之罪发:揭发 D.中贪田成辈纳赂请属:通“嘱”请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石麒尽力/皆陛下所成就
B.皆拒不应,疏劾之/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C.石麒益愤,力请罢斥/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石麒例出之/斧斤时入山林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徐石麒“刚方清介”的一组是()
①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②石麒多所平反③石麒以祖宗之法裁之④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⑤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疾乞休⑥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
译文:
⑵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译文:
⑶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大铁椎传
〔清〕魏禧
庚戌十一月,予自广陵归,与陈子灿同舟。子灿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谋兵法,因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子灿为述大铁椎,作《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腰多白金。吾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注)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选自《魏叔子文钞》)
注释:觱篥:bìlì,古代一种管乐器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尝与宋将军过:拜访。
B.其乡及姓字扣:通“叩”,问。
C.将军留之强:尽力。
D.宋将军自负故:因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人其雄健,呼宋将军云斧斤时入山林
B.吾将军俱不敢问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C.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腰多白金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久居,祸及汝不出,火

.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B.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C.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D.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2)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
(3)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鼻对
方孝儒
方子病鼻寒,鼻窒不通。踞炉而坐,火燎其裳。裳既及膝,始觉而惊,引而视之,煜煜然红,盖裳之火者半也。于是骂鼻曰:“夫十二官各有主司,维鼻何司?别臭察微。臭之不察,何以鼻为?今火帛之臭亦烈矣,而尔顽若不知,遽俾火毒烬裳及衣。雍蔽之祸,岂不大可悲乎?”
久之,鼻忽有声,声与口同。曰:“我受命为子之鼻,今二十又二冬。兰茝椒桂,其气苾方,我闻我知,俾子佩藏。槁莸腐鲍,风腥气恶,我觉其秽,俾子避匿。子足不妄履而山不遇毒者,皆我之得职也。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雍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假使服食以节,起处有常,顺阴燮阳,无所败伤,宁有不闻馨香乎?且古之志士,至于耄老,犹且居不求适,维道是奋。大雪皴肌,而炉不暇近,恐适意之致毒,知炎上之生灾,可不慎也?今子当始弱之时,有荼毒之祸。方当茹冰嚼雪,块枕草坐,愁思怵迫,冻饿摧挫,犹恐不可;而乃放不加思,恣意颓惰。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不此之责,而反诮我为何哉!夫雍蔽之祸,厥有攸自:秦亥蛊昏,赵高乃弑;彼梁偏任,始有朱异;隋广淫酗,而世基以肆。木不虚中,虫何由萃?此三主者,苟以至公为嗜好,以众庶为耳鼻,上宣下畅,无所凝滞,虽有奸邪,何恶之遂?顾乃偏僻猜忌,执一遗二,以莸为薰,椒兰是弃,由是祸乱交兴,宗覆社圮。今子不务自尤,而维鼻是訾。一身之理且不达,况于政治也哉!”
方子仰而嗟,俯而愧,屏火捐炉,凝神养气,既而鼻疾果愈。
注:荼毒之祸,丧父之祸。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遽火毒烬裳及衣俾:让、使 B.假使服食以节:节制
C.臭之不察:察看 D.而鼻疾果愈既:不久

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我觉 B.臭不察
则或咎欲出者句读不知
C.何鼻为 D.踞炉

方其系燕父子组盛以锦囊,负前驱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子靠在炉边烤火,火烧着了衣服,直烧至膝部才发觉,于是责怪鼻子不管用。
B.秦二世胡亥因为受到赵高的蒙蔽,所以最终杀了他;隋炀帝因为沉迷酒色,所以世基才敢放肆作恶。
C.鼻子反驳方子说:如果你生活有规律,衣食有节制,顺从阴阳,身体没受伤害,我怎么会闻不到气味呢?你应该责怪的是你自己。
D.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鼻道阻塞不通的危害,并以此说明治国也必须做到言路畅通,不偏听偏信,否则会招致祸乱。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火帛之臭亦烈矣,而尔顽若不知,遽俾火毒烬裳及衣。
(2)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
(3)此三主者,苟以至公为嗜好,以众庶为耳鼻,上宣下畅,无所凝滞,虽有奸邪,何恶之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饮茶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
吴主孙皓每宴群宦,皆令尽醉。韦昭饮酒不多,皓密使以茶茗自代。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茶而归,亦足怪焉。
《续搜神记》云:“有人因病能饮茗一斛二斗,有客劝饮,过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胰。置柈中,以茗浇之,容一斛二斗。客云:“此名茗瘕。”(选自《唐五代笔记小说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渐身野服。衣:穿。
B.大驱名马茶而归。市:买
C.鸿渐游江介,通狎流胜:超过
D.穷日尽夜,成风俗。大概、几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与茗是以所采时间的早晚为区分,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喝茶。茶不仅能止渴,也可使人不想睡觉,泰山灵岩寺的和尚为了坐禅时不打瞌睡而不断喝茶。
B.人们互相仿效和尚喝茶,于是就成了一种风俗,很多地方的城镇里都有茶铺,无论什么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的买卖也不断。
C.陆鸿渐对茶道的盛行作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写了《茶论》,而且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
D.士大夫们都很看重喝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时请人为他煮茶;晋时谢安去拜访陆纳时,陆纳用茶与水果招待。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2)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
(3)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