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由于酵母菌直接利用淀粉的能力很弱,有人将地衣芽孢杆菌的α-淀粉酶基因转入酵母菌中经筛选得到了可高效利用淀粉的工程酵母菌菌种(过程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过程①需要的酶有____                __。为达到筛选目的,平板内的固体培养基应以______作为唯一碳源。②、③过程需要重复几次,目的是___                                     __
(2)某同学尝试过程③的操作,其中一个平板经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如图乙所示。该同学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推测该同学接种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是______________
(3)以淀粉为原料,用工程酵母菌和普通酵母菌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密闭发酵,接种_______菌的发酵罐需要先排气,其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下表是取0.1ml菌液进行涂布时,不同稀释倍数下统计的平板培养基上的菌落数:

稀释倍数
103
104
105
重复
实验
1
1498
126
12
2
1208
128
9
3
1189
133
6

根据表中数据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浓度约为_______       个/ml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 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面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化合物及其功能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

注:1是细胞内主要的储能物质,2是大部分生物的遗传信息携带者,3是少数病毒遗传信息携带者,4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图中单体b、c的不同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体d为_______________,D分子具有多样性,从d分子考虑,是由于_______________不同。
(3)鉴定A所用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采用什么方法可证明B、C在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分布?_______________。鉴定D所用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颜色反应为_______________色。
(4)B、C、D之间的联系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对人类了解自身的奥秘、增进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而其基础是对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如下图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组成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_______________。
(2)e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e和f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1分子的e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e共有_______________种。
(3)a包括_______________等元素。f被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4)用图示表示1分子e的组成成分的连接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低温条件下,将叶片置于研钵中,加入某种溶液研磨后,将细胞碎片和细胞器用离心法进行分离,第一次分离成沉淀P1(含细胞核和细胞壁碎片)和上层液体S1;随后又将S1分离成沉淀P2(含叶绿体)和上层液体S2;第三次离心将S2分离成沉淀P3(含线粒体)和上层液体S3;最后一次将S3分离成沉淀P4(含核糖体)和上层液体S4
请根据下列问题填入相应的符号(S1~S4和P1~P4)。
(1)含DNA最多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3)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4)蛋白质含量最多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下图是一个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_______________细胞的模式图,该细胞中有[]_______________,因此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
(2)与人体细胞相比,它所特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烟草叶肉细胞相比,它所特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3)能将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内蛋白质等物质运输的通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⑨是_______________,它在人的胰岛B细胞中与_______________有关。
(6)图中能直接发生联系的膜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水的生成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豌豆细胞中与细胞质遗传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江苏金坛调研)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 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 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 ℃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