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的是 ( )
A.董仲舒 | B.朱熹 | C.黄宗羲 | D.王阳明 |
中央特科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中央所在地上海建立的情报和政治保卫机关,主要任务是防止中央高层人物被国民政府逮捕或暗杀。这一机关的成立()
A.旨在保卫农村革命根据地安全 |
B.回击了国民党右派的屠杀政策 |
C.保证了党中央正确路线的贯彻 |
D.促使了城市大革命暴动的到来 |
《蒋介石年谱》记载,1933年3月,蒋电张学良,“明日恐不能起飞,而热(河)战紧急,兄须速往承德督战,不必待弟到平,免误战机”,这一电文发出的背景可能是()
A.九一八事变 | B.西安事变 |
C.备战日寇 | D.“围剿”红军 |
1922年1月,吴宓等人发起创办了《学衡》杂志,他们认为孔学所包含的人文主义将成为救治当今世界物质与精神痼疾的良药。这说明()
A.世界形势促使国人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 |
B.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制造思想舆论 |
C.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没有得到应有触动 |
D.人文主义成为当时知识界思想主流 |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 |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 |
C.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
D.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 |
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
A.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 | B.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 |
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 | 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