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M(g) + N(g)R(g) + 2L(?),此反应规律符合下图图像。
①T1 T2 ,正反应的△H 0。(填“>”、“<”或“=”,下同)。
②P1 P2 , L为 。(填“固”或“液”或“气”态)。
(2)合成氨的原理为:N2(g)+3H2(g) 2NH3(g)
H=-92.4 kJ/mol,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2的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②若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N2和3molH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 92.4kJ.(填“>”、“<”或“=”)。
③将1 mol N2和3 mol H2充入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此时欲提高该容器中H2的转化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填字母)。
A.向容器中按原比例再充入原料气 | B.向容器中再充入一定量H2 |
C.改变反应的催化剂 | D.液化生成物分离出氨 |
④若在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N2和6molH2反应达平衡时N2的转化率为40%。若以NH3作为起始反应物,反应条件与上述反应相同时,要使其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与前者相同,则NH3的起始物质的量和它的转化率分别为 mol、 。
现有部分前四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
元素编号 |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
A |
第三周期中的半导体材科 |
B |
L层s电子数比p电子数少l |
C |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
D |
第三周期主族元素中其第一电离能最大 |
E |
第四周期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 |
( 1)写出元素E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基态C原子的价电子轨道表示式是。
(2)B单质分子中,含有个键和个
键。元素B的气态氢化的空间构型
为,其中B原子的杂化方式是
(3)A、B、C第一电离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用元素符号表示):;
(4)将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逐滴加入到CuSO4溶液中直到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相关的离子方程式是。
(1)工业上一般采用下列两种反应合成甲醇:
反应I: CO(g) + 2H2(g)CH3OH(g); ΔH1
反应II: CO2(g) + 3H2(g) CH3OH(g) +H2O(g);ΔH2
①上述反应符合“原子经济”原则的是(填“I”或“Ⅱ”)。
②下表所列数据是反应I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K)。
温度 |
250℃ |
300℃ |
350℃ |
K |
2.041 |
0.270 |
0.012 |
由表中数据判断ΔH10 (填“>”、“=”或“<”)。
③某温度下,将2 mol CO和6 mol H2充入2L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c(CO)= 0.2 mol/L,则CO的转化率为,此时的温度为(从上表中选择)。
(2)某实验小组依据甲醇燃烧的反应原理,设计如图所示的电池装置。
①该电池正极通入的物质为。
②工作一段时间后,测得溶液的pH减小,该电池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如图甲、乙是电化学实验装置。
(1)若甲、乙两烧杯中均盛有NaCl溶液。
①甲中石墨棒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乙中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③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放在乙烧杯上方,发现试纸先变蓝后褪色,这是因为过量的Cl2氧化了生成的I2。若反应中Cl2和I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且生成两种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甲、乙两烧杯中均盛有CuSO4溶液。
①甲中铁棒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乙中Fe电极是(填阳极或阴极),总反应式是,
电解一段时间后溶液PH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天然有机产物A是芳香族化合物,其中碳的质量分数是氧质量分数的2倍,完全燃烧后仅得到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CO2和H2O。A具有极弱的酸性,且能与HI作用得到B,结构分子显示A分子内无相同官能团而B分子内对位有相同官能团,A分子内无氢键而B分子内有氢键。
已知 R–O–R′ +HI→R–O–H + R′–I
(1 ) A的化学式为
(2)写出A、B的结构简式(B中标出氢键),
(3)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位置异构体有种(含自身)
与B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位置异构体有种(含自身)
(4) A另有一种异构体C,无酸性,但能与NaOH以1︰3反应。
写出C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沥青蒸气里含有多种稠环芳香烃,如下图所示A、B、C ……,
(1)该系列化合物的通式为,
(2)该系列化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最大值为,
(3)其中A的二氯取代可能结构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