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为甲、乙、丙三地等高旗杆正午影子变化曲线和朝向示意图,右图为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读图完成下列问题。有关左图中甲、乙、丙三地地理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有太阳直射现象 |
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乙地 |
C.自转线速度甲地<丙地<乙地 |
D.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甲地 |
右图中四条曲线能够反映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若某人从M点出发,依次向正北、正西、正东、正南方向分别前进200千米,则其最终位置
A.回到M点 | B.在M点正东方 |
C.在M点正西方 | D.在M点正南方 |
处在地球另一面,与N点对称点的地理坐标为
A.60°N,80°E | B.60°S,140°E | C.30°S,40°E | D.60°S,80°W |
在下列四幅图中,经纬度位置相同的两点是(后两个图,0度是指其左边的经线)
A.①和② | B.②和③ | C.③和④ | D.①和④ |
下图中的圆表示某一纬线圈,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若A地的经度为70°W,同B地的经度为
A.40°E | B.40°W | C.140°E | D.140°W |
下图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A.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
B.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 |
C.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
D.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 |
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 B.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
C.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 D.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 |
下图中各坐标分别表示气候、地形、河流三种区位因素,箭头指示方向表示区位条件优越性增加。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此图表示工业区位因素,则E地水运条件最好 |
B.若此图表示农业区位因素,则A地需要解决灌溉水源 |
C.若此图表示聚落区位因素,则B地聚落最有可能呈带状分布 |
D.若此图表示人口区位因素,则G地人口可能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上 |
读图4中X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表明1980年-2010年X河流域
耕地 |
草地 |
荒地 |
林地 |
其他 |
|
1980年 |
55.0% |
4.9% |
15.4% |
19.8% |
4.9% |
2010年 |
40.2% |
6.2% |
1.3% |
44.1% |
8.2% |
A.下游泥沙沉积严重 B.径流季节变化变大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土壤层变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