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八十年》中说“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这类企业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并不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在这里,他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A.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 |
B.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命运 |
C.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
D.民族资本主义在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生产方式 |
在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A.发展迅速 | 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
C.内部管理不善 | 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
下面是《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该表反映了
时间 |
茶叶 |
生丝 |
鸦片战争前 |
5 000(年平均值) |
5 000(年平均值) |
1845年 |
8 010 |
13 220 |
1851年 |
9 919 |
23 040 |
1853 |
10 122 |
62 896 |
①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营生的事实。”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
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 |
C.商品经济陷入困境 |
D.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 |
明清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从根本上决定于
A.中国在海外贸易中处于劣势 | B.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
C.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 D.海外敌对势力对封建政权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