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
|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工厂这种组织形式决不是新出现的。……但是在18世纪之前,工厂从未成为典型的形式。……只有需求扩大足以让所有人口消费大规模工业产品时,工厂制才成为典型形式。”这一观点主要说明了
| A.工厂制为垄断组织的产生提供可能 | B.市场扩大推动英国开始采用工厂制 |
| C.世界市场扩大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 | D.市场需求的扩大推动工厂制的发展 |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该情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 A.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C.开始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 D.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
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
| 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
|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
| D.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对外交流 | B.思想解放 | C.文明碰撞 | D.政府提倡 |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