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
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A.③④①② | B.①②③④ | C.④③①② | D.③①②④ |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 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 |
| 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 | 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 |
明政府最初规定日本进贡刀的数量不能超3000把,但日本进贡数量持续增加到9900多把,最多一次达到37000多把。原因就在利润丰厚:明朝给每把日本刀的出价是日本本土售价的5到7倍。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明朝官营手工业衰落 | B.明朝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
| C.科举出身官员不懂经济 | D.日本刀做工极其精良 |
对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有人认为在明清时期,有人认为在元代,有人认为在宋代,有人认为在唐代,甚至有人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各方都提供了很多史料。对此,下列观点最确切的是( )
| A.应该首先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和定义 |
| B.支持战国秦汉说,以证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
| C.支持明清说,因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吻合 |
| D.抓紧考古发掘,力争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
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 )
| A.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 B.“海禁”政策的保护 |
| C.经济发展水平高 | D.小农经济的抵制 |
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 )
| A.完全开放民间贸易 | B.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 |
| C.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 D.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