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
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
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推动由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铁农具的使用和以牛力耕田 |
B.垦田面积的扩大 |
C.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
D.粮食产量提高 |
有学者认为:“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的贫富分化
②经济区域化阻碍了全球化的实现
③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西方的经济优势
④发展中国家必须全面实现西方化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北美、亚太、西欧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以下阐述合理的是()
①欧盟是目前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③亚太经合组织是本地区政府间最有影响的经济论坛
④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各成员国仅限于经济合作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979年,欧洲共同体9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3 8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23 48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是美国的2倍以上。同时,在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中,欧共体以统一的声音同其他缔约方谈判,不仅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谈判实力,也敢于同任何一个大国或贸易集团抗衡,达到了维护自己贸易利益的目的。这段话表明欧共体当时()
A.经济实力大大超越了美国 |
B.已经成为一个经济政治实体 |
C.直接推动了两极格局的解体 |
D.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
A.实行余粮收集制 |
B.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
D.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