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 B.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
| C.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司马光指出“以魏武(曹操)之暴戾(Li,凶残)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其中的“名义”源自哪一学派思想( )
| A.儒家 | B.道家 | C.墨家 | D.法家 |
对于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形势,老子所持的态度是( )
| A.要求顺应时势推动制度变革 |
| B.反对统治者好大喜功争权夺利 |
| C.主张回复到先代的政治制度 |
| D.提倡兼爱非攻以减少战争破坏 |
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 )
| 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 |
| B.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 |
| C.苏联农业集体化 |
| D.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 |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
| A.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
| 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
| C.民主权利,渊远流长 |
| D.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