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创新?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仅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在1926—1937年,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摘自《星岛环球网》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到1936年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它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材料五 浙江很多城市与中国其他城市的路名相同,如椒江与厦门的中山路,杭州与上海的民生路等。
(4)根据材料四五,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表1
时间 |
政策 |
西汉初年 |
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 |
汉文帝 |
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吴王刘濞),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liè等同)天子,其后卒以叛逆。 |
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
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于是县官大空。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急,黎民重困。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
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 |
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焉。 |
武帝元鼎二年 公元前115年 |
郡国多奸(私自)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非赤侧不得行。 |
武帝元鼎四年 公元前113年 |
悉禁郡国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造。(元鼎二年,设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其属官有均输、钟官、辨铜三令,即上林三官)。 |
表2
![]() |
西汉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至隋朝五铢止,沿用了七百多年。钱文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铸工精细,面背比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规矩整齐。钱直径1.15~1.2厘米之间,重约0.62~0.65克。 |
——《史记·平准书》
(1)依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汉代铸造货币的权力是怎样演进的?演进的原因是什么?
(2)汉武帝时期铸币权的变化有何影响?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国被迫融入经济全球化。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屈辱地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从此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基本上是以外部力量的注入和政治上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畸形发展的殖民地贾易;资本主义列强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身符,对中国进行商品侵略。
——《长白山学刊》
材料二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有选择的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的70%被发达的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送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抵的。
——百度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被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表现(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那些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自二战以来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有哪些?(4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一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增加了177亿元,而在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增加了161亿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等重要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二农村人民会社化的实现,是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了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个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有可能继续进行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车或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摘自《1960年政治工作报告》谭震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知识,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2)材料二所制定的经济目标在实践中并没有达到,说明其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制定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8分)
(14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砰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1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2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前后,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分离,……思想与权威的疏离无疑正好造就了思想者,当他们无需围绕着政治、军事进行实用性的阐释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于是士阶层的崛起和独立。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材料三: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四……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一中“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出现了分离”是指什么文化现象?根据材料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士”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格拉底和孟子的观点异同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是如何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三个领域中的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
(4)归纳材料四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