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必有一两种因素起主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段一 探险与初创
材料一 17世纪初,一群遭受英国国教迫害的清教徒告别了封建世袭制度统治下的欧洲大陆,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希望在这里建立一个与欧洲旧大陆完全不同的新国家。
——《环球时报》(2010年10月)
片段二 扩张与发展
材料二 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是指美国独立后向西部地区大规模拓殖的活动。西部的开拓,广大的西部土地并入美国,使美国成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带动了大规模铁路的建设和大批移民的流入,使美国形成了广大的国内市场;西进运动造就了美国人勇敢与冒险的精神,锻炼了美国人乐观进取的性格。因此有人说:“没有西进运动,也就没有今天的美国。”
——百度百科
片段三 调整与腾飞
材料三 1859年农业产值还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3.8%,到1889年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7.5%。与此相联系,城市化也在美国取得重大进展,城市人口比例由1820年的7%上升到1880年的28. 2%。……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相当于英国的两倍,法国的三倍,全世界的三分之一。
——何顺果《美国的崛起及其动力》
(1)依据材料一分析17世纪清教徒来到北美的原因。
(2)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没有西进运动,也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的理解。
(3)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半期美国“腾飞”的具体表现。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 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8分)
(2) 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概述不利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10分)
(3) 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8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2)读图2,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一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l4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l0分)
⑶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通过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2: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3: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1中的“个人主义”指的是什么思想?据材料1,概括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意义。(4分)
(2)根据材料2,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3,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关键词概括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