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当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时,列宁曾热情地称赞“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里列宁称赞的是
A.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气象一新 |
B.十月革命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
C.工农武装割据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
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
A.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 D.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
1876 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 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 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 )
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 | 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 |
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 | 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 |
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总行第一任大班是曾在汇丰银行任职数十年的英国人美德伦。该行创办时的主要投资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该银行的创办和经营( )
A.有利于洋务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便利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
C.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D.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下表反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的主要变化,表中数据反映出(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
年份 类别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1893 |
15.6 |
81.8 |
2.6 |
1910 |
39.8 |
41.4 |
18.8 |
1920 |
40.1 |
39.4 |
20.5 |
A.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增加 B.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C.原料出口比重减少 D.中国近代工业日渐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