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面对感性的思考
人类需要并积累了三种基本知识:一是科技知识,它的目的是提高人类获取基本生存实物的效率;二是伦理知识,它的目的是试图使人在有序中实现更多的自由诉求;三是感性知识,它的目的是指向人本身,是关于人面对无尽的挑战和困境时如何更大限度地得到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的思考。无论是关心自然和物理世界的科技,还是关心社群秩序的伦理,其指向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作为感性知识的美学才是彻头彻尾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我们不必特殊强调美学,但至少不能忽略美学,尤其在当下,我们已经处在视听海洋之中,倘若还不去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那显然是愚蠢的。为此,我希望大家读一点美学书籍。在美学的经典书目中,我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保存在他的多种书籍里面,但有力支撑他的哲学体系的是讨论认识论的《纯粹理性批判》、讨论伦理学的《实践理性批判》和讨论美学的《判断力批判》。正是《判断力批判》才在前两个“批判”的“理论的哲学”与“实践的哲学”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温情而畅通的桥梁。
康德的哲学立场是重估人的理性能力,试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中间发现真理,这一点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有充分体现。学术史通常把黑格尔的《美学》视为经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但我觉得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具有丰富的美学思辨张力,当徜徉于斯时,感性生命和反思冲动将均被激活。尽管《判断力批判》依然是一种形而上学,但我在与它相逢和攀谈时却能深度体验到某种趣味。它告诉我们,人会遇到三种愉悦:感官快适,美的欢愉,善的愉悦。康德相信三种愉快性质不同,但我们真正知道了这些,仿佛就有了某些谈论生活感性的自信。当然,《判断力批判》还提供了重要的美学知识,譬如审美愉快是无利害关系的,美不是概念但是作为普遍愉快的对象被呈现,美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等。这些思想既清理了当时的感性学说误区,又对我们一直以来所遭遇的审美经验具有阐释的有效性。
上个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还是怀疑康德的美学,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诸如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生活美学,都坚定地质疑、修正甚至颠覆了康德的美学。但我们应该清醒,无论谈论什么感性经验,无论是站在何种美学的立场上,无论要构建一种怎样的美学,都必须了解经典美学,更何况经典美学是活着的美学,即便是生活美学也要创造性地运用和整合经典美学的思想价值。
尊重感性才有可能敬重人,敬重人的内心,因而我们既不应忽视人的感性,忽视美学,也要珍惜人类积累的科学思维能力。读一读《判断力批判》,在知识自觉的基点上关切人本身,关切生命感性,关切审美体验,该是多么美好的人生经验啊。
(《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2期卷首语,作者王确,有删改)
下列有关《判断力批判》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判断力批判》是美学的经典书目之一,阐释的是康德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
B.《判断力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思想的支柱之一,它的地位超过其他著作。
C.《判断力批判》具有美学思辨张力,能够激活阅读者的感性生命与反思冲动。
D.《判断力批判》提供了更重要的美学思想,它们清理了当时的感性学说误区。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人类需要并积累的三种知识,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希望读者阅读一点美学著作,并向读者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B.第二段从康德哲学体系的构成角度,肯定了《判断力批判》的地位,桥梁的比喻形象化地诠释了康德美学哲学对理论、实践哲学的影响。
C.第三段从阅读体验角度概括了《判断力批判》的内容,它不仅让人得到感官、美、善的愉悦,还提供了许多美学思想,至今仍有生命力。
D.第四、五段站在维护康德美学的角度,批评了上世纪中叶以来某些人对它的质疑、修正和颠覆,认为读经典美学是一种美好的人生经历。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关心着自然和物理世界,伦理学关心着社群秩序,只有这美学才会思考人的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
B.我们当下生活在视听海洋之中,指向身外之物的伦理知识等无足轻重,因而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是明智之举。
C.重估人的理性能力,试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发现真理,这就是康德的哲学立场,它同样体现在其美学上。
D.尊重感性就能敬重人与敬重人的内心,因此我们既不应该忽视感性与美学,又要珍惜人类积累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
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
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
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

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
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
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
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

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只有扇子崖
苏叶
⑴也许,这又是怪癖——
⑵我游山水,顶怕看见帝王的碑刻。偏偏泰山,四下里都是它们。我心郁闷,好好一座山,一经御驾禅封,没奈何地连身份都改变,仿佛成了一块护王权、安四邦的大镇石。而名人又好捧它,僧人亦爱噪它,后世代代供它拜它。山成了神祗,再巍峨高大,除了招引些糊涂百姓往树枝上拴红绳儿求福求禄而外,只是一个大祭坛吧?失了本性的土石,哪里真还有什么苍野雄秀可言?这几千级的盘山道,不过是“平步青云”的爬梯罢了。
⑶心思忤慢,所以,我登南天门,天门雾障不为我开。我去仙人桥,仙桥云乱不为我渡。东岳大帝不向我显圣,泰山老母也不为我超度。只有舍身崖不怀好意地招我前往,那万仞深渊,黑风如簇,阴凄凄不是玩儿的。
⑷便玩碧霞祠,便闹丈人峰。笑了探海石,又嘲瞻鲁台。玩闹笑嘲中,谁知道我的落寞?
⑸想不到会有一个扇子崖。
⑹一面峭壁,绝立于万斛青翠之上。半幅残旗,啸傲于深山密林之中。远离了帝王冠盖,疏弃了名士题咏。脚下不要招摇的店幌,身边没有谒拜的游人。蝉声躲在绿得浸人的树阴里,一声急,一声慢,凿着空凉的石道。而这一扇断壁悬崖,却沉默着,披了满身犀利,削立在酷烈的阳光下。
⑺这一身崚嶒的鞭痕该是还有痛感?这褶皱千叠的额角又有几多哀雄?——坐在山间乱石上向它凝望,真想伸出手去轻声叩问。到底,是有怎样的内力,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在哪一声嘶吼中,于挤压逼卡下,猛一跺脚,又挣出了自己的头颅自己的生命?
⑻这独立特行的风姿,难道果真只是古老的地壳运动偶然形成的?就算如此,扇子崖当初也必定结结实实地死过一回。死在岩板的崩裂时,死在熔浆的奔突里,死在洪峰的漩流下,死在天雷与野火、风压与雪埋的撕裂毁灭中!而又悄然突兀,拔地崛起,剐却了血肉,聚一身筋骨耸向天际!
⑼想必是,每一寸骨骼都是尖利的吧?想必是,每一声呼吸都是粗硬的吧?想必是,每一个眼神,每一颗牙齿,都是讥锋冷硬的吧?
⑽然而,慢慢地向扇子崖攀登而去,但只见石缝里纤细的青草拂着我的脚背;岩畔边立着腼腆的野花。清秀的藤萝在陡壁上为我写了一首诗;就是从碎岩中犟出来的枝叶,也都没有一点点疾言厉色。——莫不是这才叫英雄本色?刚可触天,柔可覆地。于绝处活,死而后生。傲兀的灵魂里,蕴蓄的是深沉、仁爱、细致的感情。
⑾怔忡着,我上到崖顶。这么高,却没有凌危负险的感觉,倒像是坐在万山编织的摇篮里。原来,这峥嵘的崖是不孤独的。深涧下,身背后,有山连绵,有峰座座。喊一声,便有四面回音;望一眼,就有万树回眸。青天如帐,白云似舟。乌鸦在脚下盘旋,苍松从腋下斜出。好风扑面,林涛送歌。纵目山下,汶河羞涩,弯曲中绕良田千顷:小米黄了,高粱红了,大葱绿了,棉花白了,花生鼓苞了,蜜桃的浆汁灌满了,小孩子牵着斜阳回家了……我的落寞随风散去,人,如烟了……
⑿忽有一只蝴蝶蹁跹而来,黑翅,带金星点儿。如叶,如花,如扇,在我身边盘桓不去。在这样高的崖顶,这不是没有原由的吧?
⒀7月15日深夜,曲终人散。我独留泰山。倒在床上,静听夜半对山亭中传来摇钟的嗡鸣,捡拾泰山七日的印象,仍然只有扇子崖!含着温静的微笑,它劈面而站,越见清晰,让人无可忘却。然而,是夜,雾太重,石太凉,阶太滑,是去不得的。非止今日,就是今生,也不知可有机缘再飞崖上?
⒁但我又何必惆怅?我已得着了那一份特别的精神理想。我虽不峥嵘,亦无峻峭,可谁说我不也是一柄小小的扇子?只要不甘心被别人捏在手中翻扑流萤,即使不能助老人清幽,添弱者风凉,枯竹一把,就是填塞在农舍的灶下,去催响一壶泥水也是快意的啊!
(选自《苏叶散文自选集》,有改动)
作者在第(3)段说:“玩闹笑嘲中,谁知道我的落寞?”作者因何“落寞”?
答:
作者笔下的扇子崖具有怎样的特征?请分条概括。(6分)
答:
请参考下面的材料,对本文作一番探究,然后回答问题。(4分)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
叔本华:“在抒情诗和抒情的心境中,……主观的心情,意志的影响,把它的色彩染上所见的环境。……‘每当我们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从而能够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没有我存在的时候,……物与我就完全融为一体。”(《世界是意志和表象》)
你认为文中作者所写的“扇子崖”,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有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朱光潜的《谈美·谈文学》)
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精神上的残废”具体指根本不知,感受不到趣味。
B.“精神上的中毒”具体指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
C.“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
D.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第②③④段列举文艺欣赏的三种毛病,第⑤段提出诊治的办法,第⑥段作者主要批判了自己错误的文学欣赏态度。

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名句,下列关于其具体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引用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话,引出了对文艺欣赏的不同见解。
B.第4段引用了 “坐井观天,诬天藐小”的语句,形容一些欣赏者心胸狭隘,推卸责任的欣赏态度。
C.第5段引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话,说明研究文学也像估计山的大小一样,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的道理。
D.第6段引用华兹华斯“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有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的话,引出不光是作者,包括读者也须时常创造文学趣味,使趣味广泛而鲜活。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的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⑴——⑷题。
最后一张药方
立 夏
习武镇人人习武,连姑娘家都会几手花拳绣腿,小娃娃也学着舞枪弄棒。却有一人例外,那人就是王小三。王小三是个外乡人,如果没有一手高超的医术和见人先露三分笑的巴结,不习武的王小三是绝无可能在习武镇站稳脚跟的,他跟习武镇的人实在是大不相同。
习武镇人高大健壮,王小三黑瘦干瘪;习武镇人说话高亢激昂、中气十足,王小三却操一口绵绵软软、叽里咕噜的外乡话。习武镇人崇尚用拳头说话,谁的拳头硬,就服谁。所以王小三越和善客气,越让习武镇的人看不起。不过,习武镇及周边四邻八乡的人都离不开王小三,他开的“小三药店”,专治跌打损伤,远近闻名。那些鼻青脸肿,断胳膊断腿的主儿,在王小三这儿开个药方,推拿敷药十天半个月,又能生龙活虎地出去打打杀杀了。所以“小三药店”每日车马盈门,任他收费低廉,还是挡不住地成了习武镇数得出来的富户之一。
既是富户,就有人上门借钱。在习武镇借钱,靠的是拳脚上的功夫。邻镇的那几个小泼皮,只有一点儿皮毛功夫,在镇里的其他富户那儿借不到,就专找王小三借。每次泼皮一开口,王小三立马把银两奉上,绝无二话。镇上的人气不过,合计着要替王小三出头,刚一露话音,王小三就将一双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邻居们顿时兴味索然,不再管他的闲事。渐渐地,习武镇得健忘症的人多了,拿了药方,敷了药,却忘了带钱,事后还忘了还,王小三也不计较,下次见面,依旧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
那日凌晨,老街的榨油作坊突然失火,等到大家发现,火舌已吞噬了整个铺面,老板娘抱着她的小女儿困在后厅尖叫,人们越不过火墙,只能提着一桶桶的水泼上去,却于事无补。这时,只听对面小三药店的木门“吱呀”一声,一个瘦小的人形呼地蹿过街面,一个鹞子翻身,灵巧地跃上了临近的屋顶。不等人们回过神来,王小三已手提两人出现在屋顶,轻松落下。将她们放下后,他再次跃上屋顶,手劈脚踢,硬是将周围房子的椽条全部挪开,阻止了火势蔓延。
第二天,小三药店的门外大清早就齐刷刷站着那帮泼皮,他们是来还钱的,王小三眯眯笑着收下了。他们却还不肯走,跪在地上把头磕得咚咚响,求王小三收他们为徒,王小三决计不肯,把一双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初秋的天气渐渐有了凉意,习武镇来了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一路打听来到小三药店。王小三一见此人,顿时面如死灰。那人并不说话,只伸手在墙上轻轻一按,墙上立刻出现五个深深的指印。王小三也没说话,伸出手,在那指印上轻轻一抹,指印不见了,只看到一块凹进去的墙面。那人面色一沉,扭身就走,绝尘而去。王小三长舒一口气,依旧做他的药店掌柜,脸上的笑意却渐渐地浓了。
转眼又过了两年,一须髯皆白的老者寻到药店,叫了一声习武镇人从没听到过的名字。王小三呆了半晌,还是应了,走到老者面前,低头说:“来吧。”老者在王小三肩膀上重重一拍,然后仰天长笑一声,摇摇晃晃走了。王小三站在那儿,汗如雨下,面色却出奇地平静。
王小三从此一病不起。习武镇人络绎不绝地来看他,有血气方刚的,摩拳擦掌要王小三说出老者是谁,他们练好武功帮他寻仇。王小三虚弱地摆着手:“是我犯大错在先啊!当时年少轻狂,苟且偷生这些年,足矣。”习武镇人哀哀叹息:“以后我们有了伤痛,又去哪里找你这么好的医生啊?”王小三手指药柜最上一格:“那里有一张药方,乃根治一切伤痛之良方,等我走了,你们拿出来看吧。”说完,便溘然而逝。
那张药方,一直被恭恭敬敬挂在习武镇的祠堂。据说,看过药方的人,从此很少有错筋动骨之伤。
⑴ 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为什么极力叙写王小三对人的和善客气?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为什么说“王小三站在那儿,汗如雨下,面色却出奇地平静”?(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王小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小说的题目“最后一张药方”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并简要分析它的现实意义。(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