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皇甫谧,汉太尉嵩曾孙也。所 养 叔 母 教 曰 昔 孟 母 以 三 徙 成 子 曾 父 以 烹 豚 存 教 岂 我 居 不 卜 邻 何 尔 鲁 之 甚 乎 修 身 笃 学 自 汝 得 之 于 我 何 有 因 对 之 流 涕 谧 乃 感 激。
(选自《初潭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③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⑤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平既之嫉:嫉妒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续
C.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说坏话
D.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内惑郑袖身客死
B.冀幸君一悟卒以此见怀王终不悟也
C.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众人皆醉我独醒
D.卒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其后楚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表达了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B.④⑤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C.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将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是为了突出强调造成屈原自沉汨罗的政治原因。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翻译画线句子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文言文阅读
二曰:尝试观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孔子曰:“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於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矣,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
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後皆得其所乐。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嗣君应之曰:“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薄疑对曰:“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杜赫对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则不能安周 矣;臣之所言者可,则周自安矣。”此所谓以弗安而安者也。郑君问於被瞻曰:“闻先生之义,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对曰:“有之。夫言不听,道不行,则固不事君也。若言听道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贤乎其死亡者也。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矣。汤、武欲 继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达矣。五伯欲继汤、武而不成,既足以为诸侯长矣。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荣矣。夫大义之不成,既 有成已,故务事大。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务大》)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与燕爵之智不异:区别。
B.主之佐俗:平庸、无能。
C.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细大:全局与整体。
D.既足以成显荣矣显荣:有才华的人。

对于文章划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是()

A.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B.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C.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D.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务大试看古代记载,禹,扬,文、武的辅佐之 臣,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功大的缘故。
B.燕雀争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 鸟喂养着小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自以为很 安全了。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 燕雀仍然面不改色,是因为他们知道食物发展情况。
C.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贵和卑贱互相 赞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实现自己的愿望。
D.从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成 就帝业了,禹想成就帝业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海内了,商汤周武想继承禹而没有成功,但 已足以统一人力舟车所能到达的地区了。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
( 2 )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注】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③里:居。④“知”通“智”,智慧。
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概括孔子在这两个语段中所阐述的观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第1-5题,每小题2分;第6题,每小题3分)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恐急,剑,故不可立拔坚:锋利
B.而右手持匕首之揕:刺
C.自而起引:指身子向上起
D.荆轲废:倒下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一样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行李之往来,共乏其困 D.北蛮夷之鄙人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乱易整,不武
B.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若不阙秦,将取之且置土石
D.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中的“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B.秋毫不敢有所
C.且君尝为晋君 D.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文章的高潮、结局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
B.文段一开始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目瞪口呆,束手待毙。

翻译下列句子
(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注释】 ①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②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要的位置?请结合选段,谈谈你的认识。(3分 )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