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力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达20%,对GDP的贡献,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则更大。
——徐挺立《改革开放30年房地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房地产业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发展中有何隐忧?
材料二
(2)结合所学,分析在A和B两个年代出现如上图所示投资率状况的原因。
材料一
材料二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三 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材料四 2008 年 9 月 14 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在过去连续5年两位数的增长之后,正以高于预期的速度降温。银行倒闭、股市暴跌、油价跳水、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下各自“噩耗”纷至沓来,让人们感到有些措手不及。在危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各国开始认识到,各国应当寻求更为有效的全球策略来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通过各种平台,加强磋商与沟通。
一一据人民网相关信息整理
(1)图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图二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这两个历史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3分)
(4)据材料四,面对经济危机,世界各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试分析当前世界各国应对措施产生的原因。(4分)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经途径。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1911—1913 年我国注册设厂 72 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 ;1914-1918 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 家,平均每年近37 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 。1914 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绽503104 枚; 到1922 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绽 1632074 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 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三:毛泽东统一了中国,给予人民一套新的道德观,提高了工农的地位,并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廉洁的政府。……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将找不到要改革的对象。
——加拿大记者马克·盖恩
(1)导致材料一中1849年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并简要说明它是如何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从近代化的角度说明表中1885年与1849年相比,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14-1918 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十年代毛泽东是怎样根据我国国情开展现代工业革命的?有何成就?与西方的工业革命相比,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有何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1年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签署条约,进一步阐明了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主张。条约首先在总则中明确了:(1)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针对成员国本着开放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所拟定的共同目标,制定共同的经济政策;(2)规定各成员国的货币兑换率,以便实行单一的货币――欧元;(3)制定并且实行单一货币和统一的货币兑换率政策,以保障价格的稳定;(4)建立一个旨在制定和执行欧共体货币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材料二:欧共体首脑会议在签署的条约中还规定的目标包括:(1)促进平衡持久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达到该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建立一个没有内部边界的欧洲共同体,加强经济社会一致性;(2)在国际上,作为一个政治同盟,通过实行包括拟定共同防务政策在内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伸展自己的立场;(3)实行联盟公民权制度以加强成员国国民的权利和利益的保护;(4)在内部事务和司法方面密切合作。
请回答:
(1) 从材料一看出该条约规定了哪些基本内容?这些内容表明了欧共体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欧共体的发展有什么变化趋势?其基本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说出欧共体的前身和后身分别是什么组织?
(4) 简介欧共体在世界经济政治的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惟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的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且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新政
请回答:
(1) 材料一发表于何时?当时美国面临什么状况?
(2) 材料一提到的“恐惧”指什么?材料二中的“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指什么?
(3) 根据材料一说明,罗斯福所强调的“纪律”“实现有效的领导”与胡佛政府的政策有何不同?
(4) 新政的实施是否如罗斯福所说的“永远地纠正”了“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材料二 (一)限制通商口岸。……(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请回答:
(1) 材料一表明,明清时期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行于何时?其目的如何?
(2) 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