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神宗元丰年间制定了“广州市舶条法”,史称“元丰法”。至南宋时海外贸易达到全盛,当时监管市舶务的张阐奏言:“比者叨领舶司仅及二载,窃常求其利害之灼然者,功持法令之未修。何当福建广南各置务于一州,两(浙)市舶务及分建于五所三路,市舶相去各数千里。初无一定之法,或本于司之申请而他司有不及知,或出于一时之建明而异时有不可用,监官之或专或兼,人吏之或多或寡,待夷夏之商,或同而或异,立赏刑之制,或重而或轻,以至住舶于非发舶之所,有禁有不禁,买物于非产物之地,有许有不许,若此之类,不可既举。故官吏无所遵守,商贾莫知适从。奸吏舞文,远人被害,其为患深。欲望有司,取前后累降指挥,及三路节次申请,厘析删修,著为一司条例。”建议朝廷制定专门的市舶条法,以有效管理海外贸易,禁绝官吏上下其手。朝廷嘉纳之,“委官详定”,这样,单行市舶敕令在南宋进一步发展并完备。
——《宋代商业立法与欧洲同期商法之比较》
材料二 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恤商政策,对官吏妄加征税给以严惩。如宋太祖时规定:“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当税之物,令有司件析,颁行天下揭于板榜,置官宇之屋壁,以遵守焉。”
——摘编自《宋代商业管理中的伦理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市舶官员张阐上奏折的背景、目的和结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宋代商业政策的特点。
(36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法治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权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6分)
材料二“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梁启超强调应把立法权“操于众人”的历史背景。(8分)
材料三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8分)
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新中国、旧中国法律体系构成比较
序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年以前的旧中国 |
1 |
宪法与宪法相关法 |
宪法 |
2 |
行政法 |
行政法 |
3 |
社会法 |
|
4 |
经济法 |
|
5 |
民法商法 |
民法 |
6 |
刑法 |
刑法 |
7 |
诉讼与非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
(4)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据表格分析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综上探究,谈谈你对法制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嘉庚,原名陈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一个华侨世家。从勤俭中累集资金,除经营米业以外,还开辟黄梨园数百顷,创办黄梨厂以制成品外销欧美各国。他接手父亲产业时,早已衰败,父亲欠下不少外国人的钱款,经济拮据。面对家道中落,陈嘉庚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终于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
材料二 1910年春,陈嘉庚向往进步,与胞弟陈敬贤双双剪掉发辫,发誓签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有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有渝此,任人处罚。”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虑,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唯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诸生青年志学,大都爱国男儿,尚其慎体鄙人兴学之意,志同道合,声应气求,上以谋国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祯,懿欤休哉,有厚望焉。”
——录自《陈嘉庚先生纪念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陈嘉庚为代表的中国人创办实业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嘉庚致富后的行为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块面包!而是一个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这生存空间,不是靠乞求和抗议来实现的,而是靠铁和血来实现的!我的同胞父老们,人不是存在于理论上和废话,在宣言或是在政治哲学的系统;他生活在于他能够获得什么从这个土壤依靠他的自己的劳力在食物和原始物质的形式当中。这是什么他所能够吃的,这是什么他所能够利用为了制造和生产。假如一个人自己的生活情况提供他太少,他的生活将会是可伶的。……我们看见这个主要的原因为了这个生存的紧张存在于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在地球的资源当中。……如果德国人不能解决自己国家空间缺乏的问题,或是不能为自己的工业打开国内市场,那它2000年的历史就付诸东流了。 ……必须抢占并保有空间。
——希特勒
材料二世界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是不平衡的,是跳跃式的。在一定时期内,某些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以飞跃的速度赶上自己的竞争者并跑到前面去了;相反的,有些国家则踏步不前,并且逐渐落到后面去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希特勒德国无论在经济上或军事实力上均已全面地超过老大的英帝国主义或法帝国主义。可是,英法两国却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而力量超过英法的法西斯德国是连一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也没有。这样就使各帝国主义国家力量的对比和彼此间势力范围划分不相称的现象加强。……因此,它们就想再分一次,以便对自己有利。
——《世界现代史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德国人为什么生存于一个“紧张的、存在不公平的分配地球的资源”当中。并分析其要为德国人“解决”该问题的实质。
(2)综合材料谈谈世界发生战争的根本性因素及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持有的态度。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两个字,真算得中国历史上的家常茶饭,自唐虞三代以到今日,做过皇帝的大大小小不下三四十家,就算是经了三四十回的革命。好象戏台上一个红脸人鬼混一会,被一个黄脸人打下去了;黑脸人鬼混一会,又被一个花脸人打下去了。拿历史的眼光看过去,真不知所为何来。一千多年前的刘邦、曹操、刘渊、石勒是这副嘴脸,一千多年后的赵匡胤、朱元璋、忽必烈、福临也是这副嘴脸。他所走的路线,完全是“兜圈子”,所以可以说是绝无意义。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现在咱们中华民国,虽然不过一个十岁小孩,但咱们却是千信万信,信得过他一定与天同寿。这回革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和那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性质完全不同。
——摘自粱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请回答:
(1)辛亥革命和“兜圈子”的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试说明理由。
(2)材料中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会“与天同寿”,请阐述你的观点及理由。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这首诗,歌颂的是中国法制史上一个以废除肉刑为中心的刑罚改革的故事。 缇萦是汉文帝时期太仓令淳于意的女儿。她靠着敲打皇宫外设置的报警用的“路鼓”,向汉文帝上书申诉:“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他如今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觉得有道理,也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于公元前167年下诏废肉刑,进行刑制改革。具体的改革方案: 1、把黔(脸上刻墨并服无期刑)改为凳钳城旦(有期刑附加头发剃光、脖子上套铁圈) 2、把剔(割鼻子并服无期刑)改为答三百(有期刑附加打三百板子) 3、把斩左止(斩去左脚并服无期刑)改为答五百(有期刑附加打五百板子) 4、把斩右止(斩去右脚并服无期刑)改为弃市(死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汉文帝废肉刑的背景。
(2)如何评价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