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也是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其于西方之所以富强之源,茫乎未有闻焉,正所谓:无盐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最能佐证梁启超观点的史实是
A.绞杀太平天国,挽救清朝统治 |
B.投身洋务,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
C.力主加强海防,创立近代海军 |
D.签订屈辱条约,留下千古罪名 |
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
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 |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 |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
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易姓者固不足为Revolution(革命),而Revolution又不必易姓。”这反映他的政治意图是反对
A.社会变革 | B.推翻清朝 | C.变革封建制度 | D.发展资本主义 |
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
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醉状态下唤醒似的。”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A.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 B.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
C.洋务运动 | D.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军民抗击英军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