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简要分析。
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22—23题。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22.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3.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醉花间
(唐)冯廷巳
睛雪小国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篷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22.作者通过“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析。(2分)
2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正中(冯延巳)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暄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有人认为“斜月明寒草”句读来不顺,如将之改为“明月斜寒草”似乎更上口,意境也不为差。你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2.从题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诗,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我们看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襟怀,那是一种的心态。
23.后人评价王昌龄的这首诗“道是无情却有情”,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21.简要说说本诗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2.有人说这首诗的颔联在篇中如石韫(蕴藏之意)玉,似水怀珠,是全诗精妙之所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
书 边 事
[唐]张乔
调角断①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流水,长愿向南流。
【注】断:占尽。
22.尾联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23.首联“征人倚戍楼”中“倚”字,有人建议改为“守”字更为确切。你认为“倚”与“守”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