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昏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战国策》)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穷困:走投无路 |
B.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灭口:杀死 |
C.愿太子幸而图之愿:希望 |
D.却行为道,跪地拂席却:后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亡秦之燕 | B.谓其太傅鞫武曰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吾其还也。亦去之 |
C.然后乃可图也 | D.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 |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与“燕太子丹质于秦”一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丹终不迫于强秦 | B.愿图国事于先生 |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 D.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太子丹重视贤士的一组是( )
①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②避席而请 ③太子丹患之 ④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⑤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 ⑥愿因先生得交荆轲,可乎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鞫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在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 |
B.太子知道有位田光先生,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因此就和他商量国家大事。 |
C.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并拒绝了太傅将他送往匈奴的主张。 |
D.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觉得自己已老,无能为力,就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根据学过的课文,翻译下列句子
(1)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镐”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③④⑥ | B.①②⑤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蕃:增多。 |
B.元淳尝署州事署:代理。 |
C.卒定谳,论罪如律论:议论。 |
D.复欲于计典黜之黜:罢免。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却被诬陷。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士兵冲入衙内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D.金就砺则利 |
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B.序八州而朝同列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D.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1分)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