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航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观天测地、进行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航天飞机是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三大部分组成的。由于航天飞机是以发射火箭的方式发射,又以轨道器绕道运行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再以飞机的方式降落的,因此航天飞机不仅需要大型的设施,还需要有约4000—5000个工作人员来为其服务;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之前,又必须把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抛掉,抛掉的费用约占发射费用的42%;而且,它的发射准备工作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由此可见,要大幅度降低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就必须研制性能更加理想的航天运输工具。
人们从普通的航空飞机那里得到了启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飞机不携带氧化剂,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这样可以大大减轻飞机重量。能不能把航天飞机与航空飞机的飞行技术结合在一起呢?于是一种新的设想即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出现了:它既能在大气层中像航空飞机那样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又能像航天飞机那样在大气层外利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飞行。
空天飞机是一种可以在普通机场水平起降、可以重复太空与地面之间往返的飞行器。这是一种将航空航天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飞行器。它能像普通飞机那样从地面起飞,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内飞行,在30—100千米高空飞机速度可达12~25倍音速,并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航天器。它可以完全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费用。据估计,其费用可能降到目前航天飞机的十分之一。
现在,美、英、德、法、日等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研制空天飞机。英国航空及航天公司与著名的罗依斯—罗尔斯公司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目前已经进入包括风洞试验和发动机鉴定在内的概念论证阶段。按设想,“霍托尔”起飞后靠吸气发动机加速至5倍音速,升至2.6万米高空时,再开动火箭发动机,将其推入地球轨道作太空飞行。“霍托尔”的研究费用预计达50亿美元。下列对航天飞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的理解,最准确全面的—项是( )
A.需要大型的设施和大量的工作人员为其发射服务。 |
B.发射费用高,耗费人力多,准备时间长。 |
C.发射准备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
D.抛掉的部分的费用过高,增加了发射成本。 |
下列对航天飞机与空天飞机的比较,不正确的—项是( )
A.空天飞机与航天飞机—样,以轨道器绕道运行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 |
B.航天飞机与空天飞机的发射方式不相同,降落方式也不相同。 |
C.空天飞机也像航天飞机—样,在大气层外要使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 |
D.发射一架空天飞机的费用只有发射一架航天飞机费用的十分之一。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天飞机升空不需要火箭助推,所以不需要发射架,而对机场跑道有要求。 |
B.空天飞机可以让我们以比航空飞机快得多的速度在大气层内作远距离飞行。 |
C.由于空天飞机不再抛弃用过的器件,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会大幅度减少。 |
D.空天飞机目前已进入了研究制造阶段,用它取代航天飞机飞行已指日可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八千岁汪曾祺
①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八千岁有八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
②八千岁开米店。店堂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僧道无缘~概不做保”。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不但僧道无缘,连叫花子也“概不打发”。叫花子知道不管怎样软磨硬泡,也不能从八千岁身上拔下一根毛来,也就都“别处发财”。
③宋侉子是个世家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特别爱养骡马。没几年就把祖产挥霍去一半,干脆做起了骡马生意。他相骡马有一绝,一次只买几匹,但要是好的,很大的价钱买来,又以很大的价钱卖出。那一年,他带回两匹大黑骡子,来看的人不断,一问价钱,就不禁吐了舌头。八千岁带着儿子到宋家看了看,心里打了一阵算盘。他知道宋侉子的脾气,一口价,当时就取了八百大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达件事哄动全城。一连几个月,八千岁买骡子的壮举,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话题。
④八千岁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量米、看稻样,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碾坊。这年头大部分米店都已经不用碾子,改用机器轧米了,八千岁却还用这种古典的方法生产。他舍不得这副碾子,舍不得这五匹大骡子他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有时放两块豆腐。稻仓里有许多麻雀,宋侉子有时拿扫帚拦空一扑,能扑下十几只,说这是下酒的好东西。八千岁可不吃这种东西,有什么吃头!
⑤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
⑥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美专,都没上完,却入了青帮,从此就无所不至。后来混进了军队,在军队中很“兜得转”。抗战军兴,军事第一,他到了哪里就成了这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只要他一拍桌子,骂一声“汉奸”,就可以拉出去枪毙,没人敢惹他。
⑦他还很风雅。谁家有好字画古董,有借无还。他也不白要你的,会送一张他自己画的画跟你换。他不是上过一年美专么?他有一匹鸟骓马,请宋侉子来给他看看,嘱咐宋侉子把自己的踢雪鸟骓也带来。千不该万不该,宋侉子不该褒贬了八舅太爷的马。八舅大爷问:“你那匹是多少钱买的?”宋侉子知道反正这匹马保不住了,就顺水推舟,很慷慨地说:“旅长喜欢,留着骑吧!”——“那,我给你画一张画吧!”
⑧宋侉子拿了这张画,到八千岁米店里坐下,说不出话来。八千岁劝他:“算了,看开一点。”宋侉子只好苦笑。
⑨没想到,过了两天,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八千岁只来得及跟儿子说一句:“赶快找宋大伯去要主意!”
⑩宋侉子一了解,案情相当严重,是“资敌”。八千岁有几船稻子,运到仙女庙去卖,被八舅太爷的部下查获了。仙女庙是敌占区,别的粮商都是事前打通关节,八千岁没有花这笔钱。宋侉子知道这是非花钱不能了事的,就转弯抹角地问。“至少得罚一千现大洋。”宋侉子说:“他拿不出。你看看他穿的这身!”“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了。看你的面子,少要他二百!他肯花八百块钱买两匹骡子,还不能花八百块钱买一条命吗!”
11宋侉子劝八千岁不要舍命不舍财。八千岁说:“你作主吧。我一辈子就你这么个信得过的朋友!”说着就落了两滴眼泪。宋侉子心里也酸酸的。
12宋侉子请八千岁的两个同行出面做保,叫八千岁儿子带了八百现大洋,把八千岁保了出来,劝他:“算了,不就是八百块钱吗?看开一点。”八千岁心想,毕竟少花了两百,又觉得有些欣慰,好像他凭空捡到两百块钱似的。
13八舅大爷接到命令要调防。他要办一桌满汉全席,在荷花亭子里吃它一整天!消息传遍全城,大家都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多年没有的事了。赵厨房到八千岁的米店买米,八千岁就问:“有多少道菜?”——“一百二十道。”——“啊?!”——“你没事过来瞧瞧。”
14八千岁真还过去看了:烧乳猪、叉子烤鸭、八宝鱼翅、鸽蛋燕窝……八千岁真是开了眼了,一面看,一面又掉了几滴泪:这是吃我哪!
15八千岁回家就用一盆水把“概不做保”“僧道无缘”的字条刮下来。做了一身长袍,长短与常人等,把老蓝布换了下来。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烧饼来,八千岁往帐桌上一拍,大声说:
16 “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叙述了八千岁的人生变化过程,反映了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情世态的微妙变化。 |
B.八千岁之所以叫“八千岁”,是因为他的穿着方式和外在形象经年不变、简朴破旧,尽显顽固老态。 |
C.八千岁被抓后托宋侉子拿主意,宋侉子也为营救八千岁挺身而出,是因为两人在长期的生意和生活交往中形成了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 |
D.八千岁两次掉泪,意味深长。既有钱财被敲诈的悲伤,也有对自己长期明哲保身几乎无人可托的悔意,以及对八舅太爷大肆挥霍敲诈所得的痛心。 |
E.八舅太爷强占他人字画古董却又送一张自己画的画交换,体现出“盗亦有道”,虽行为不堪也要讲究江湖道义。
(2)请结合文章①—④段的内容概括作品中“八千岁”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3)作品题为“八千岁”,却花费较多笔墨叙写宋侉子,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不少国家的宽带化战略的实施、云计算服务的起步、物联网应用的铺开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数据量与时俱增,数据处理能力也发展迅速,数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其资源属性越加明晰,显示出开发的价值。同时,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要求快速的反应和精细的管理,急需借助对数据的分析来科学决策,催生了对大数据开发的需求,大数据被称为将引发生活、工作和思维变革的一次革命。
大数据是相对于一般数据而言的,目前对大数据尚缺权威的严格定义,但较普遍的解释是指“难以用常规的软件工具在容许的时间内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规模大是大数据的标志之一,但大数据之所以难处理不仅在于规模大,更大的挑战是其随时间的变化快和类型的多样性,根据可否用表格或关系数据库的表和视图来表示而区分为结构型和非结构型数据,照片和视频等就是典型的非结构数据。随时间和类型的变化增加了大数据的复杂性但也同时丰富了大敷据的内涵。通常用4V( VolumE.Velocity、Variety、Value)来反映大数据的特征,即量大、增长快、多样性和高价值。从这一点来看,对大数据仅仅冠以“大”这一形容词是不全面的,只不过在大数据的4V中,规模相对于变化和类型这两个特征容易定量,而且即便是单一类型的数据集(例如文本文件),只要有足够的规模也能称得上大数据。数据的规模越大,通常对数据挖掘所得到的事物演变规律越可信,数据分析的结果也越有代表性,因此对大数据这一词汇突出其规模大这一特征也是可理解的。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方法,伴随大数据产生数据密集型科学,有人将它称为是继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和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种科学研究模式,这一研究模式的特点表象为不在意数据的杂乱,但强调数据的量;不要求数据精准,但看重其代表性;不刻意追求因果关系,但重视规律总结。这一模式不仅用于科学研究,更多的会用到各行各业,成为从复杂现象中透视本质的有用工具。有人担心从大数据中发现事物发展规律并预测未来的做法强调了有章可循,可能会妨碍创新。事实上检验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还是管理创新,不是看是否使用新的模式或颠覆性技术,而是看应用领域酌开拓和市场上的引领,成功的重要因素正是符合客观规律。苹果公司的iPhone用触摸屏代替键盘并开发了AppStore应用商店,完善了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开创了移动智能终端时代,方便了用户的使用,顺应并引导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是大数据思维与创新文化结合的范例。大数据还是一个新学科,大数据技术是指设计用于高速收集、发现和分析从多种类型的大规模数据中提取经济价值的新一代技术和体系,涉及数据存储、合并压缩、清洗过滤、格式转换、统计分析、知识发现、可视呈现、关联规则、分类聚类、序列路径和决策支持等技术。大数据将带动起大数据产业和市场,包括服务器、存储器、联网设备、软件与服务。总之,大数据服务业属性大于制造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大于对直接产业的影响,社会效益大于直接经济效益。大数据影响之大和受到广泛重视也正是因其溢出效应明显。
(作者:邬贺铨。摘自《科学与社会》2014年第1期有改动)下列关于大数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是伴随着各种现代信息量剧增、各行业信息化程度提升、各类信息资源属性日益明晰而开发的。 |
B.大数据是指难以用日常的软件工具在许可的时间内对有关内容进行集合的各类数据。 |
C.大教据不仅仅在于数字“大”,而且还有增长变化快、品种类型多、价值高昂等特征。 |
D.大数据分析结果所具有的代表性,取决于对数据挖掘所得到事物演变规律的可信度。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数据的类型有多样性,能用表格或关系数据库的表和视图来表示的为结构性数据,否则为非结构性数据。 |
B.大数据可以催生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模式——数据密集型科学,这种模式应用广泛,并能从事物复杂的现象中透视其本质,因此说大数据也是一种方法。 |
C.从大数据中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并预测未来的做法,不仅不会影响创新,而且有利于开拓和引领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 |
D.大数据作为一门新学科,其技术涉及领域众多,带动的产业市场广泛,其服务业的属性、影响’和效益明显超出预期的社会效应。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大数据运用的一项是
A.某市市民上街反对“PX化工项目”上马,就在市民集会前—周,有关该项目的百度搜索关注度剧增。 |
B.某数讯公司掌握了2万部电影、6万名艺人、4000位导演的数据资料,并能对微博关注影视娱乐的1.2亿人进行偏好分析。 |
C.某学校对全校4000名学生的个人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结合平时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当而谈话或家访,并及时更新有关资料。 |
D.某商业机构基于每月几千万的网络购物数据,结合网络产品的大众评分,开发搜索引擎“南方神”,供在线购物者浏览,在线购物人数增加一成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 柏 林奥莱尔[美]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深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那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请从情节和结构的角度赏析这则小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我的灵魂穿着一双草鞋洪 烛
①在城市里有几件事物是少见的:鸟、野生植物、民歌、水井以及农田。作为一位酷爱古典意象的诗人,我怎能不感到寂寞呢?住在北京城东北角一幢塔楼第七层的位置,我常常失眠,总是在这时候,那远道而来的乡愁如同潮汐,会横渡层出不穷的铁轨、桥梁、红绿灯,准确地寻找到我灯火通明的窗户。
②钢筋铁骨的城市是从来不做梦的。梦永远属于我麦浪翻卷、风景如画的乡村。乡愁使我流泪。对于一位被人间烟火熏陶得麻木困惑的城市居民而言,乡愁是我精神生活的调味品。只有走出城门,我才会觉得:这是到民间去,这是到人类的记忆中去。
③永远不可能习惯灯红酒绿的生活,因为我的灵魂穿着一双草鞋。
④即使行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缝隙,我风尘仆仆的灵魂依旧把朴素与自然视若至上的法则。于是我像这个时代任何一位硕果仅存的诗人那样,歌颂土地、阳光、雨水以及所有类似的事物。并且把在古老的风车下散步作为幸福的象征。我告慰自己,毕竟还记得谷粒是怎样从春播秋收中兑现的,把这些金黄的字眼托付在掌心,就能够判断出生活中可以承受或无法承受的重与轻。这注定了我不至于背叛隐现在布景中的农业,勇敢地以农业的儿子自居,而有别于周围绅士们的苍白虚弱。我完全有资格教导他们到户外去接受锻炼。让劳碌的灵魂溜达溜达吧,哪怕在喷香的麦草垛上打一个滚,醒来之后便会发觉自己强壮了许多。
⑤其实整个人类都是农业的儿子,人类的精神需要一片重温的家国:篱笆、辘轳、锈迹斑驳的农具,男耕女织的画面,都会伴随袅袅的炊烟,帮助我们意识到勤劳、善良、坚毅之类的品质。沧海桑田,我们的心灵荒芜了多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旷古的牧歌如同强弩之末。人们喝自来水长大,在水泥地上行动,靠化妆品挽留青春,不知不觉就失落了自己原始的根。他们不相信花朵比香水更重要,粮食才是金钱的上帝。红尘滚滚,然而我的灵魂与众不同,我的灵魂穿着一双草鞋,时常选择夜深人静逃离这座布满齿轮的城市,到远处的山野寻觅昔日的空巢。那里有小桥流水、鸟语花香,那里有祖祖辈辈刀耕火种的痕迹。没有握过最粗糙的劳动工具的手,没资格真正地和严峻的生活比腕力。
⑥苏童的一篇小说我记忆犹新,名字叫做《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很多次了,我寄希望于这种灵魂的回归,两袖清风,像鸟一样无牵挂地横渡千里之外的山山水水。熟稔的村落星罗棋布,陌上桑的蓬勃绿意令我臆想出罗敷的欢颜,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一切都如同逼真的传说生生不息。而远方城市里的世俗尘嚣,简直可以当作风吹过耳来看待。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类似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那种“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随即“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浪漫潇洒,恰是羁绊重重的灵魂所朝思暮念的。其实很简单,超凡脱俗——以免给自己的翅膀增添过重的负担——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灵魂需要一双合脚的鞋子,它随时愿意以浮名虚誉作为交换。这样即使跋山涉水、风雨兼程,它也无怨无悔。
⑦于是每当送走一个喧嚣的白昼,我就有倾听一段小夜曲的愿望,清贫而易于满足的愿望。月光如水,空谷来风,给负重的心提供了沉思冥想的间歇——那一瞬间我常常走神,像茶叶经历了浸泡而舒展开来。我把那短促的空白比喻作“灵魂停电了”,高速运转的电梯蓦然滞留在空中,而有所顿悟。头脑里什么都没想,又仿佛飞越了千山万水。一闪即逝,灵魂又返回自身,一切又恢复了正常的节奏,但谁也无法否认瞬息的恍惚——瞬息的忘我——所给予全身心的滋润。
⑧我难忘美国乡村音乐《带我回家的路》,我相信这正是流离失所的灵魂的请求。穿一双简便的草鞋,轻盈飘忽的灵魂就能乘风而去,遵循熟悉的旧路回返一灯如豆的温柔之乡——万籁俱寂。你几乎能聆听到它匆促中空中的足音,灵魂的足音。归去来兮,田园将芜?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堪以证明乡愁之恋蓬乱如草的原因:“假如你先生回到鹿港小镇,你一定要告诉我的爱人……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困惑于都市繁华的灵魂在寻找出路,因为霓虹灯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光明,也无法给予真正的慰藉。
(选自洪烛《乡野之梦》,有删节)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让劳碌的灵魂溜达溜达吧,哪怕在喷香的麦草垛上打一个滚,醒来之后便会发觉自己强壮了许多。
(2)他们不相信花朵比香水更重要,粮食才是金钱的上帝。 “灵魂穿着一双草鞋”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分析其作用。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六段为例,加以赏析。
请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谈谈人们如何处理好乡野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如今住在城市的所谓新区,最大的缺憾就是看不到当地的文物,要看也只能去博物馆新馆,如果想看那些仍存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文物,恐怕就必须去旧城,有时候去旧城看到的也只是经过翻修改造甚至拆毁重建的“一条街”或者一小片“老城区”。
②记得有一次去山东某城市出差,我住在新区,巍峨的机关大厦、宽阔的八车道再加大片的草坪,这种地方很难说是城市,因为一到夜晚除了街灯就是街灯,大剧院和博物馆虽然盖在了新区,但晚上来看戏不方便,白天来参观博物馆也不方便。我问几处著名的文物古建的地址怎么走,回答说,都在旧城,太远了,破破烂烂,没什么看的。
③前些年,在城市化中,在旧城改造中,文物的保护几乎都成为建设的焦点,在开发商的强势下,在改善城市生活的口号下,在有关部门的明里暗里支持下,能幸存下来的古建筑不多,有的被曝光后,最好的挽救方法就是“原汁原味恢复”,或是来个“整体迁移”。其实,谁都明白,文物被毁后再无“原汁原味”,“整体迁移”后,文物就离开了历史生活的产生地点,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记忆环境,其文物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④在拆毁真文物的同时,兴建假古建曾经成为一时风尚。假古建常常是在拆毁、荡平古建筑的基础上另外新盖,说是盖得一模一样,甚或还要超过那些已经破败不堪的古建筑,可是,无论你盖得如何像模像样,怎样具有专业水准,但这还是假的,假的除了商业用途以外,是没有文物价值的。许多地方仿制古建的“一条街”,尽管建成后热闹非常,人流涌动,但这与文物无关,是餐饮和购物的效应,只是文物的原来地点比较好,于是成了商业开发的目标,打着个文物的幌子罢了。
⑤文物的保护,不只是那些宫廷深院,也不只是远在山岭的陵寝和庙宇,还有更多的文物就活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是居住的房屋、先人的祠堂,是牌坊是匾额是石狮或是旧时的衙门,而这些更容易受轻视,最容易被毁弃。仍在使用的这些文物,虽然有的破旧残败,有的需要用电、用水、取暖等方面的改善,但完全可以修旧如旧,就如世界上很多地方做到的那样,不必拆了再建。
⑥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在房地产的开发中,已经有数量可观的普通文物被毁弃,保留的只是那些带有标志性的文物。而对一座文化古城而言,保护文物应该不分级别,而文物也应该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并且居民就生活在其间,只有这样才能留住我们的历史记忆、延续我们的文明血脉。可如今反倒是一两座文物孤零零地夹杂在高楼大厦的密林里,成了不伦不类的建筑,从中看不出什么根脉的记忆,更无法读出厚重的历史。
⑦拆毁旧文物,大建假文物,常常有一种指导思想,就是让城市变得新、变得亮。其实,又新又亮的城市在世界各地多如牛毛,只要有钱,建造起来并不费力,但能留住自己独特历史文化的城市,既无法复制,也不可能再生。走在街头巷尾,四下一望,文化旧物的多少,标志着这个地方的历史,尽管旧,但有意蕴,有承载,有价值,而假古建不过就是一堆现代建筑罢了。
⑧但愿在未来城市化的过程中,能保住真文物,少立假古建!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01月15日 17 版)综合全文,在文物保护上作者有哪些建议?
与“保护文物”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文物保护中修建假古建曾经是一种时尚。假古建常常是盖得像模像样且具有专业水准的,但这还是假的,是没有价值的。 |
B.文物的保护,重点是那些活在我们生活周围的东西,如:居住的房屋、先人的祠堂、牌坊、匾额、石狮和旧时的衙门。 |
C.在文化古城的保护中,保护文物应该不分级别,文物应该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并且居民就生活在其间,以此留住历史记忆、延续文明血脉。 |
D.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只要有钱,又新又亮的城市建造起来并不费力。因此,拆毁旧文物,大建假文物,就会让城市变得新、变得亮。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今去往城市的新区,一般看不到当地的文物;去往旧城,有时候看到的也只是经过翻修改造甚至拆毁重建的“一条街”或者一小片“老城区”。 |
B.作者认为文物的保护最好的挽救方法就是“原汁原味恢复”或 “整体迁移”。不过文物也就此离开了历史生活的产生地点,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记忆环境。 |
C.作者提出文化旧物的多少标志着这个地方的历史。旧物尽管旧,但有意蕴,有承载,有价值,而拆毁旧文物后修的假古建不过是一堆现代建筑。 |
D.要想在城市化的社会中看出城市的根脉记忆,读出城市的厚重历史,我们可以在未来城市化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保住真文物,少立假古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