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技
蒲松龄
李超,安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 |
| B.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适逢、恰逢。 |
|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 |
| D.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①僧笑,命李试其技。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李乃解衣唾掌,如猿飞,如鸟落。 ④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⑤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⑥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 A.①②⑥ | B.②③⑤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然后对他进行教育,数日后,僧辞去。 |
| B.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
| C.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艺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
|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表面上描写和尚和尼僧对李超武技的指导,实际上写的是他们对李超德行的指导。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②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夏 梅 说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欲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①,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②,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③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也。
【注释】
①朱夏:《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故称夏季为“朱夏”。
②“廷尉董崇相”二名:董崇相,名应举,福建人,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这廷尉。廷尉,汉时为九卿之一,掌刑狱。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③属:通“嘱”,嘱托纵观全文,第一节中的“冷”“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冷:;热:。“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原因是
对“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一句理解错误的是()
| A.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奸巧的人会利用机会去亲近他们,既能够得到实际的名利,又不会有趋炎附势的讥讽;这些奸巧的人就像是在冬春之际,冰雪之中跑去欣赏梅花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趋炎附势的人。 |
| B.作者批评那些表面上“趋梅”,实质上是“附热”;表象上是“趋同”,实质上是“附势”;表面上是“趋时”,实际上是怀有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人。 |
| C.作者指出,这些人趋炎附势却不被人察觉,这是因为他善于制造假象,而把本质掩盖起来。 |
| D.作者感叹那些能不计前途而附和处于低谷时的权贵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 |
本文与《病梅馆记》都采用了表现手法,都以梅说事,但主旨不同,本文主旨是《病梅馆记》的是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本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名我固当()(2)驼业种树()
(3)早缫而绪()(4)故病且怠()下列句中加点字活用和“传其事以为官戒”的“传”相同的是()
| A.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 B.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
| C.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
翻译下列句子
(1)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2)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本文是一篇带有及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中把郭橐驼和“他植者”进行(填一种写作手法),阐述了郭橐驼种树的原理,其种树之理是。(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又把种树和“官理”进行(填一种写作手法),得出“养人术”,“养人术”具体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桐叶封弟辨别
柳宗元
①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②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③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④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⑤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针对桐叶封弟的传言,作者批驳了“”的言论。
下列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随便) |
| B.虽十易之不为病(困苦不堪) |
| C.要于其当(关键) |
| D.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约束、制伏) |
“是周公教王遂过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这是周公教导成王成就自己的功业。 |
| B.这样做是周公引导成王就这样过吧。 |
| C.这是周公教导成王能够如意的生活。 |
| D.这样做是周公在引导成王铸成过错。 |
结合第2段内容,简析作者反驳的思路和方法。
评析柳宗元在文中所表现出的治学精神和治世思想。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①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②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谄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秏①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②,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③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诸侯不说()(2)公患之()
(3)薄身厚民()(4)而百姓不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问于晏子曰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
| B.其行公正而无邪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C.不侵大国之地吾见师之出 |
| D.景公自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
(2)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分析第2段画波浪线的句式特点。
简析墨子认为“晏子知道”的理由。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
孟子对曰:彼 夺 其 民 时 使 不得 耕 耨 以 养 其 父 母 父 母 冻 饿 兄 弟 妻 子 离 散 彼 陷 溺 其 民 王往 而 征 之 夫 谁 与 王 敌 故 曰仁 者 无 敌。(选自《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