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后面题。
天职
许行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魁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对你说的话了吗?”
“噢,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列夫斯基在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
(略有删改)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首段中用“手术刀”作喻体来形容海尔曼的性格,既生动形象,又切合人物身份,显得浑然天成。 |
B.小说中两次提到“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这里的“上帝”就是海尔曼心中最高的信念---反法西斯 |
C.“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这句话使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宏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 |
D.小说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小说的结尾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鲜明,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
E.这篇小说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在这篇小说中“天职”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对这两重含义分别加以阐释。
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
在写主人公除掉法西斯头目这一中心事件前,小说先写了他救助“小偷”和“情敌”这两件事。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大学的三种精神
宋石南
青年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尽管现状灰暗,我们依旧可以憧憬更明亮的未来。也许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大学能够真正拥有独立地位、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成为“追求真理的民主机构”。到那时,大学是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思考问题。 |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
D.通识教育既要培养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的混乱和分歧。 |
E.大学里的师生都在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这就是中国大学的现状。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大学精神就是自由、通识、德性,三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 |
B.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所有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 |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 |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
请分别概括大学精神之自由、通识及德性的内涵。
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规定,工科学生要学习的人文课程占总课时的22%。请用文中的观点,对麻省理工学院这一要求的合理性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许渊冲印象
余石屹
①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译联“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其实,他从事文学翻译60多年,已把中国众多的经典和诗词曲赋翻译到国外,让外国人以英法韵文的形式欣赏到中国的诗词,这荣誉算是迟来的褒奖。
②据洛阳外国语学院的同学说,许渊冲是有名的大炮、喜欢与人争论,只要有不同意见,在路上遇见你,他都会从自行车上一翻而下,拉你讨论起来,在硕士生的翻译课上,许先生喜欢就翻译问题让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知道先生认真琢磨出来的译法,一般不会轻易让步,就有意提出不同的译法,只为与老师争论一下.这种上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的北大还是相当新的。偶尔也有博士生来蹭课,遇到问题忍不住发言,许老师会把他们请到台上,任他们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涂抹一番,把满腹经纶都倒出来。
③他做的专业也容易引起争论。上世纪80年代初,许先生从洛阳外国语学院调到北大之前就翻译了不少作品,还写过不少翻译研究文章,最拿手的是中译外,但翻译这东西,就像读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所谓的标准译法,只有更好的译法。即便说更好,也是相对而论,不是绝对的。许先生在业界最有名的几句话来自他的个人名片,“书梢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同行拿到名片一读,倒抽几口冷气,一般人一生能在国内出几本书也就不错了,这老先生如此霸气,自诩出了几十本,还出到国外,难免让人议论。不过如今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但他手中的写作和翻译一直没有停过,60本早已被远远超过。
④让人惊叹的还有后面那句话“诗译英法唯一人”。中国的唐诗宋词本来就博大精深,理解已属不易,何况还要翻译成英法两种文字。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三百首》到《宋词三百首》,均由许先生翻译成绝妙的英法文,连钱钟书都佩服有加。
⑤在翻译方面,许先生好像没有认输的时候,愿意跟天下最优秀的译手一比高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与国内同行争论过很多回,其中的曲直是非已成为耳熟能详的美谈。
⑥对国外的译者,人家用的是母语,译起中国文化来,肯定有自己的优势。但许先生不满意国内一些学者把中译外这块地拱手让给别人。葛瑞汉是英国上世纪有名的汉学家,他译的晚唐诗被西方汉学界奉为典范,那英文可以说已脱去了盎格鲁—撒克逊松散的乡野气,直追唐诗的华贵、凝练。许先生却有自己的看法,认为葛氏所译的李商隐,英文优雅有余,但内容交代不足,有失于晦涩,如李商隐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一首,因不理解诗人打破时空次序的心理描写手法,葛瑞汉的译文读起来断续无端,变幻迷离,让英文读者陡生疑虑,在许先生看来,根本原因还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吃得不透。
⑦许先生在翻译上的这种率直也引来不少质疑,他一旦知道了,就必然给予回应,这种不断的杭争,让许先生很早就养成了从理论上对自己的翻译实践加以总结的习惯。他发现,无论是严复、鲁迅还是傅雷等,他们提出的翻译理论都是从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出发的,这是中国翻译理论的特色,他也要为自己的译法寻找合理的支撑,这成为他建立中国学派译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和动力。他提出的翻译理论,如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化(等化、浅化、深化)、三之(知之、好之、乐之)等,内涵丰富,颇具中国特色,其意义仍有待翻译界深入发掘。
⑧如今,许先生已入耄耋之年,在家中工作的间歇,他也会做做西南联大时马约翰教授的体操,坚持锻炼。这是他长寿的奥秘,也保证了他在翻译上的持续产出。更令大家欣慰的是,许先生还保持着每天一首诗的翻译速度,有时候是英文,有时候是法文。(摘编自《人民日报》)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以“许渊冲印象”为题,目的是想给读者传达一些关于许渊冲的基本印象,可见文章所写的内容还很粗浅,远不及本人的形象厚重。 |
B.翻译是相对而论的,没有所谓的标准译法,只有更好的译法;就像读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如此,许渊冲的专业容易引起争论。 |
C.第③段中写“同行拿到名片一读,倒抽几口冷气”,侧面表现同行们为许渊冲先生的霸气折服,担心许先生自诩的言辞难免会让人议论。 |
D.葛瑞汉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吃得不透,译文读起来断续无端,变幻迷离,让英文读者陡生疑虑,许先生认为他作为汉学家不能名至实归。 |
E.文章写许渊冲的事业辉煌,又触及他的生活细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平凡与非凡、表层与深层相互映衬,人物性格鲜明,主题深刻。第②段画线的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根据文本,探析“诗译英法唯一人”这句话的含意。
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文静的大石
王琪洪
①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牵着自己的影子,简衣素心,轻轻地走进翰墨飘香的陇右书画之乡——大石古镇,静静地感受大石那素朴而久远的悠悠墨香和郁郁文风。
②大石镇因其地有大石而得名,但在镇上寻觅好久,也没有看到一块能够承担起一个乡名甚至一个村名的大石头.漫步大石街头,我看到一位银须飘飘、容貌高古的老者,气定神闲的坐在清溪书画协会门前。他淡淡地为我讲述了一个比他更为高古的传说,才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很久很久以前,此地来了一户李姓人家。某日从河边的石头上检来一条受伤的小蛇,备加呵护,悉心照料。小蛇渐长,乖巧可爱,与之戏耍,时作人状。突然一日,打家劫舍的土匪扬言要来攻打此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主人吓得面如土色,手足无措。小蛇决定报答主人,便口吐人言:主人不要怕,我来抵档。是夜,土匪来攻时,小蛇变成了一块巨大的石头,阻档了匪徒的脚步和弓箭,又托梦警告匪首:趁早滚远,不许再来,不然我就一个一个缠死你们。匪首赶紧下令撤离,再也不敢来骚扰。然而,善良的小蛇却无法再变回原形,它已变成了一块象征安定的石头,永远地守护在了村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条善良的小蛇,就把这里叫大石.传说虽然陈旧老套,却为大石增添了一抹瑰丽的色彩和文化的底蕴。
③告别老人,起身离去。路边的杨柳,在风中摇曳,像梦中的新娘;悠悠的白云,在天上漫步,像缥渺的歌声。一座遗落的牌坊,还肃穆在贯寺村头,静默在蓝天之下。牌坊象征着忠、孝、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停留的过往,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
④贯寺牌坊是贯寺村士绅李善吉为纪念其高祖母、曾祖母奉旨修建的一座贞节祠。李善吉高祖母、曾祖母系年轻孀居,含辛茄苦养育儿女,终其一生.后经地方上报,清咸丰帝钦赐诰封,命修牌坊予以旌表。牌坊作为时代的产物,历史已做了归结,然而,遥想牌坊后那些尊贵的生命,至今依然令人心生敬意。
⑤牌坊下有静坐品茗的人,有观春赏景的人,他们享受着五味俱全的生活,又闲谈着五味杂陈的故事。李善吉不但是一个出了名的孝子,而且对地方文化教育有一种由衷的希望与热忱。当他左手奉旨修建贞洁牌坊时,右手又捐银创立了通渭中学。如今,贯寺牌坊只以一种文化的景观存留于人们的视线中,而先生创办的通渭中学,却依然在盛世的天空下,书声琅琅,书香浓浓。
⑥携带着故事与传说,行走在大石的寻常巷陌,百姓人家,多了一层华美与意蕴,而思想也在故事的趣味中得以升腾。顺着大石的山水画廊,明亮的阳光下,一座座带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民宅,特别是那些别具一格、独特显明的琵琶房、琵琶厅,掩映在绿树丛中,好似一幅幅浓郁的水墨画,缭绕在风烟中化也化不开。推开厚重的木门,进入院落,一幅幅砖雕、石雕、木雕浅绘着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将不同朝代的文化历史做一次风云聚会,让你惊奇小小的宅院竟然容纳乾坤万象,涵盖古老民族深邃的全部。而步入厅堂后,弥漫在堂前的文化气息又会让你暗自惊叹这里主人的高雅与文明。在这里你不仅可以饱览魏学文、武克雄、王金慎等本地名流的书法,也能欣赏到左宗棠、安维俊、巩建丰等晚清名家的墨宝,更能一睹启功、舒同、孙少石、李拓、黎泉等当代名人的真迹。当然,最让你心旷神怡的还是欣赏大石本地人创作的书画,它会让你沉浸在艺术的美好中,边听他们儿时的故事,边赏他们今时的书画,就像回到家一样,让人心生温暖,又像品尝家乡的小吃一样,韵味无穷。
⑦离开大石的瞬间,我回望了一眼走过的路。夕阳为古镇镀了一层金色的光晕,袅袅炊烟中的大石,如一幅浓淡相宜、笔墨精良的中堂字画,静静地悬挂在西北黄土高原,儒稚文静,墨香四溢。
(摘编自《光明日报》)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标题中的“大石”语意双关,既指瑰丽传说中能够承担起乡名、村名的石头,也指作者参观寻访的翰墨飘香的陇右书画之乡大石古镇。 |
B.第③段中的景物描写,点染大石古镇美丽的自然环境,营造真切动人效果,开启下文精彩内容,为“大石传说”的神奇添加绚丽的背景。 |
C.④⑤两段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在介绍贯寺牌坊的由来及士绅李善吉的善举之余,还穿插描写了现今人们享受着五味俱全的生活。 |
D.第⑥段中“小小的宅院竟然容纳乾坤万象,涵盖古老民族深邃的全部”一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用笔在古建筑,着眼在历史精神。 |
E.文章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兼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多侧面多层次、生动而丰富地表现了古镇的魅力。第②段写关于小蛇的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根据文本,探析文章结尾说大石像“儒雅文静,墨香四溢”中堂字画的原因。(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文以气为主
郭军平
①古代文论家主张“文以气为主”, “气盛则言宜”。这种思想早在庄子时就已经提出,庄子在《逍遥游》中道:“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有人也许疑惑,文论家们主张的“气”又与庄子提到的“水与舟”“风与翼”有什么关系。我想,古代文论家们不过是把作文的道理更加概括化了、抽象化了;而庄子的话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具有普适性的哲理。文以气为主,概括的是写文章的大道理,这里的“气”, 一是指生命之气,二是指精神之气。
②生命之气是写文章的物质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生命的调养,《黄帝内经》 里就有关于生命之精气神的重要论述。作家只有在元气充足,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时候才会神思飞驰,气吞山河。人道“韩(韩愈)潮苏(苏轼)海”,每每拜读他们的文章,总会感受和体验到他们生命中的一种强悍和力量。因为文之时,需借助灵感,而灵感之产生却需借助生命之蓬勃元气。倘元气衰微,则人之神气昏暗,气血衰弱,不说为文,肌体尚要恢复调整。故文以气为主,当先要养生命之气;故欲写好文章,当先要养足精气神。作者气血饱满,神情旺盛,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会气血饱满,感情充沛,具有一泻千里,一气呵成之势;文章自然首尾圆通,生气勃勃。
③精神之气是写文章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需要作者在写文章之前做大量“内功”。习武之人讲求“内功”,就是练气,气血力量不是一朝一日就能练出来,它有一个渐渐积累的过程。习武之人练功、练气都非常讲求环境,讲求时间,需要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谓采“日月之精华”、吸“五谷之精气”。这样“内功”才能渐进,武功最终达到上乘水平。而对于写文章练“内功”,它也需要练功者采集天地之精华,集纳古今之学术;而且同样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通过大量的精读细读泛读,含英咀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自然而然作者内部的“功力”就会加强,“气盛而言宜”,如水之载舟,气之浮翼一样,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哪里会有勉强为文之道理?
④保命有本能,重在知用,而“精神之气”则非苦练不可!人在修练知识、思想“内功”的同时,须严守“正义”,使“气”有“浩然之正”,唯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馁而已。这种情形正如李大钊所提倡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思想一样;一腔正气在前,就会为民为国摇笔呐喊,九死而不悔。(摘编自《光明日报》)下列有关“气”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庄子《逍遥游》中的话比喻具体清晰,形象地证明了“文以气为主”的普适性观点。 |
B.《黄帝内经》里关于生命之精气神的重要论述,对修养写文章的生命之气有借鉴意义。 |
C.坚持吸纳天地精华、古今学术,加强精神之气,就不会勉强为文,文章就功到自然成。 |
D.养成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就会为人民为国家摇笔呐喊,九死而不悔。 |
“生命之气”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养“精神之气”?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
“君子”在这个时代虽稀有难得,也就像是不切现实。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及,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一个写小说的人,对人特别看重性格。外表轮廓线条与人不同处何在,并不重要。最可贵的是品性的本质与心智的爱恶取舍方式。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诚中的妩媚。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调和折衷性,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衷方能进行,因之对个人工作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衷无我处,如何难能可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本不同点:批评家不妨处处有我,良好教师却要客观,要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一个大学国文系主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能将新旧连接,文化活用,引导所主持一部门工作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的。中国大学的国文系,若还需要办下去,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且值得当成一个永久向前的方针。(选自《不毁灭的背影》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朱先生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在作者看来他的为人已经十分接近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 |
B.朱自清先生的《毁灭》《背影》等作品因充满至情至性,一发表就受到认可,也深受文学研究会同仁推许。 |
C.作者认为“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遗憾的是普通人往往本末倒置。 |
D.冯友兰深知“教育”与“文运”同样必须以人为本,因此他说朱先生去逝,在文学教育方面的损失和文学方面同样重大。 |
E.朱先生的调和折衷性表现在多方面,鉴赏批评方面有,古典研究方面有,文学创作有,主持中文系更有。
(2)文章主要从哪两方面介绍了朱自清先生的成就?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说明。
(3)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小小的弱点”作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写有何好处?
(4)作者在文中说“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