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8分 )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翔林丘间。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视之,目面寒俭,悬鹑结焉,然意态温雅,有文士风。公礼之三,乃坐。亦殊撝谦。公指棋谓曰:“先生当必善此,何勿与客对垒?”其人逊谢移时,始即局。局终而负,神情懊然,若不自已。又着又负,益惭愤。酌之以酒,亦不饮,惟曳客弈。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方以一子争路,两互喋聒,忽书生离席悚立,神色惨沮。少间,屈膝向公座,败颡乞救。公骇疑,起扶之曰:“戏耳,何至是?”书生曰:“乞付嘱圉人,勿缚小生颈。”公又异之,问:“圉人谁?”曰:“马成。”先是,公圉役马成者,走无常,常十数日一入幽冥,摄牒作勾役。公以书生言异,遂使人往视成,则僵卧已二日矣。公乃叱成不得无礼,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
越日,马成寤,公召诘之。成曰:“书生湖襄人,癖嗜弈,产荡尽。父忧之,闭置斋中。辄逾垣出,窃引空处,与弈者狎。父闻诟詈,终不可制止,父愤悒赍恨而死。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于今七年矣。会东岳凤楼成,下牒诸府,征文人作碑记。王出之狱中,使应召自赎。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岳帝使直曹问罪于王,王怒,使小人辈罗搜之。前承主人命,故未敢以缧绁系之。”公问:“今日作何状?”曰:“乃付狱吏,永无生期矣。”公叹曰:“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异史氏曰:“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聊斋志异·棋鬼》)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九日登高,与客弈会:相约 |
B.神情懊然,若不自已已:停止 |
C.父愤悒赍恨而死赍:怀着 |
D.故未敢以缧绁系之系:捆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视之,面目寒俭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
B.自晨至于日昃戏耳,何至是 |
C.酌之以酒,亦不饮故未敢以缧绁系之 |
D.公礼之三,乃坐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 |
下列句子中,句式和“逡巡局侧”相同的一句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B.夫晋,何厌之有? |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D.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下列句子中,“其”字和“见弈遂忘其死”中的“其”含义相同的是(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B.会其怒,不敢献。 |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 |
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癖之误人”的一组是( )
①日携棋酒,游林丘间 ②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
③父愤悒赍恨而死 ④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⑤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⑥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
A.①③⑤ | B.②⑤⑥ | C.①②④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生爱棋成癖,家产荡尽,父亲气死,他也不知悔改,最后被阎王减了寿数,罚进饿鬼狱。 |
B.书生虽然酷爱下棋,但棋艺不精,与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的客人下棋时,屡战屡败,最后只好跪地求饶。 |
C.梁公对书生以礼相待,起初以为他只是个爱好下棋的穷书生,直到他“即地而灭”后,梁公才渐渐明白他原来是鬼。 |
D.书生在阴间时本来有个赎罪转生的机会,可他沉迷弈棋,误了给东岳凤楼写碑记的期限,最后落得个永世不得超生的下场。 |
翻译句子
(1)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
会陈豨反,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 “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②,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 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上曰:“梁有之乎?”对曰:“有之。”“事安在?”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相。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①虫出:这里用齐桓公死不能下葬以至尸体生蛆的典故表达死而不能下葬之意。②髡kūn:剃掉头发;钳:颈上带着刑具。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罢敝:疲劳困苦 |
B.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坐:因为 |
C.今梁王不伏诛。诛:讨伐 |
D.王长者,不倍德。倍:违背、背叛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距关,毋纳诸侯 |
B.复召以为云中守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C.午言之赵王张敖愿大王少假借之 |
D.卒私相与谋弑上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柯 |
根据文意,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 |
B.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 |
C.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 |
D.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析不正确的是()
A.古人是非常讲究礼节的,坐姿一般很端正,而“箕踞”是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
B.古代的等级制度是比较森严的,子杀父、臣杀君则被称为"弑"。 |
C.古代的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如《项羽本纪》;“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由于为人廉直,喜任侠,而被举荐给赵王张敖,担任了郎中官职,赵王很欣赏他的才能。 |
B.刘邦无礼谩骂赵王张敖,张敖的臣子赵午贯高等私下密谋刺杀刘邦,事情被发现,赵王受到牵连,田叔等人自愿陪赵王到长安。 |
C.孟舒主动率疲惫的士兵抵御匈奴冒顿的进攻,虽然失败了,部下死了数百人,田叔认为责任不在他。 |
D.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土卒。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
(2)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於晋、秦。秦缪公①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於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於肴厄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②,发兵遮秦兵於肴,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宋]吕祖谦《东莱博议》)
[注]①秦缪公(?—公元前621年),也作秦穆公。②衰绖(cuī dié):古代丧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主其城门 主:掌管 |
B.更晋地,过周北门 更:更改 |
C.何移之速也 移:变化 |
D.相与之久也 与:结交 |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解的一组是()
A.臣/非敢沮君军 /军行臣子与往 /臣老迟还 /恐不相见 /故哭耳。 |
B.臣非敢沮君军 /军行臣子 /与往臣老 /迟还恐不相见 /故哭耳。 |
C.臣 /非敢沮君军 /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 /恐不相见/故哭耳。 |
D.臣非敢沮君军 /军行 /臣子与往 /臣老 /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王室兄弟阋墙,日渐衰微。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告,最后还是依靠缪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 |
B.烛之武审势度势,一言纾难。烛之武陈说利害,指出灭掉六国只会利晋而无益于秦,还会给秦国埋下祸患,最终促成秦国退兵,保全郑国。 |
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时而动。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马上叛晋而亲郑,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
D.晋文公借力使力,晋国坐大。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带领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 |
把原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
(2)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阅读以下文言选段,完成后面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爱,而所诛者皆平素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素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相:做……丞相 |
B.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略:夺取 |
C.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窘:受困,窘迫 |
D.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趣:同“促”,催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B.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爱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
C.为其功多,故不忍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D.于是上乃置酒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以下是对此文言选段内容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后,张良拿出全部家财找人刺杀秦王,替韩报仇。 |
B.张良起初打算投奔楚假王景驹,后来得遇刘邦,于是跟从了刘邦,正所谓良臣得遇明主,为后来的建功立业奠定了基础。 |
C.因为雍齿是除张良、萧何等人外刘邦最信任的臣子,所以先从他入手用以平息众将的怨恨。 |
D.从这段内容看来,张良确实精通兵法,善于谋划,巧妙进谏,深得刘邦信任,得封留侯在情理之中。 |
文言翻译。
(1)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2)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素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3)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3)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