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当时法国
| A.宪法规定议会有特赦的权力 | B.希望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
| C.国民议会中君主派力量强大 | D.欲借助工人力量建立共和政体 |
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之两大砥柱。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
| A.主张个人利益至上 | B.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念 |
| C.肯定经世致用思想 |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
一位西方人在他的中国见闻录中提到“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这座城市应当是
| A.1750年的北京 | B.1810年的上海 |
| C.1842年的广州 | D.1860年的南京 |
清朝嘉庆道光时期,士商相混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中,“绅商”或“儒商”这样的词汇使用频率很高。绅商这个群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很多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说明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已经解体 |
| B.体现了封建国家大大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
| C.是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积累和历史转型的结果 |
| D.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表现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征收工商税费,减轻农民负担 | B.实行农商并举,促进经济发展 |
| C.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 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 A.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 B.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
|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