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人类的政治文明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革命是如何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汉朝时期又是如何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2)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材料三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之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在笼子里,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布什在国庆日演说(2004年7月4日)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笼子”指什么?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总的趋向是什么?
法国和德国是欧洲两个重要的国家,近代历史上可以用“夙敌”这个词语来概括两国关系,无论是在争夺欧洲霸权还是争夺世界霸权方面。请举出19世纪中期以来两国矛盾冲突的主要表现,并结合史实说明二战后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有人认为:联合国成立之处,《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的文献。……美国有实质上“隐蔽”的否决权。华盛顿利用他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的否决权归于无效。
——《史学月刊》
材料2、早在20世纪60年代,非洲和亚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的席位。美国失去了原先能够组成的对付苏联的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实行不结盟政策,但却百般挑剔美国,他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的问题上投票反对美国。
——帕尔默等《现代世界的历史》下册
材料3、2004年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展开一周以来,安理会改革,特别是由哪个国家担任扩大后的安理会新常任理事国的问题成为焦点。目前共有8个国家在联大论坛上“报名”参加角逐,随着联大辩论接近尾声,新席位争夺战的格局已基本确定。
首先联合加入角逐的是印度、巴西、德国和日本。四国在一般性辩论开始不久便发表联合声明,承诺相互支持争取常任理事国资格的努力,向外界传递出它们“志在必得,共进共退”的信号。
尼日利亚、南非、埃及和印度尼西亚则组成第二梯队加入了竞争。
(1)材料1说法正确吗?结合史实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2分析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的作用有何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你怎样看待今后联合国的作用?当前八国角逐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反映了联合国在发展中的什么问题?
(4)你同意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吗?陈述你的理由。
中国在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为之一新,鞠躬、握手代替了原有的跪拜礼节,中国的习俗开始真正的融入世界文明。现在的握手不仅是现代社交场合的重要礼节,而且往往成为化解危机、增进友好的一种象征。观察下列图片,获取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会见尼克松》,回答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指出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2)下图为2000年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握手图片,回答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并指出中国能够取得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的原因。
(3)下图为金正日迎接韩国总统卢武铉,两人亲切握手图片。请简要分析朝鲜半岛政治局势的发展所反映的当代国际关系发展趋势与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注:《大诰》明法律,内容为严惩官民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考也要考《大诰》。
——《中国法律史》
材料二: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龄有德者,民率精壮拿赴京来。
——《大诰》
材料三: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百职厘举。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吏治已渐腐败。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贪污成了官场积习,连负有检察职责的御史亦贪纵无忌。明英宗时,宦官王振家有金银六十余库。明武宗,宦官刘瑾有黄金二十四万锭,银元宝五百万锭,宝石二斗。
——摘自《明朝史话》
材料五: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朱元璋惩治贪官的措施和明朝治贪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赵翼关于明朝吏治腐败原因的分析有何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乐客》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材料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旁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锺,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
材料三: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材料四: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
——乾隆时《南江县志·棉布谣》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出的唐代商业发展的情况。
(2)依据材料二,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3)从材料三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根据所学知识说明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
(4)材料四表现出了哪些历史现象?它与唐宋时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