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航行 |
|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
|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
|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
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 B.加强中央集权 |
| C.分割宰相职权 | D.改革科举制度 |
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国。”西汉政府采取的哪项措施反映了这一主张()
| A.削夺列侯的爵位 | B.削夺王国的封地 |
| C.颁布“推恩令” | D.九卿有事,上报中朝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 B.开创皇帝制度 |
|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某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道: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
|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
|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
|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