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事件与右图邮票中的人物无直接联系的是
| A.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
| B.发表《四月提纲》,提出革命的任务 |
| C.领导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
| D.起草《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新文化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这里的“社会现实”是()
①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已广泛传播
③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
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
|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 |
| 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
|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 |
| 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
下面是部分学者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表述,最符合全球史观的是()
鲁迅在谈到明清小说时指出:“小说的两大主流之一是讲世情。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据此可知,鲁迅认为明清小说()
①具有世俗性
②体现了时代特征
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④描绘了人情世界的精彩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对表2的解读,正确的有()
表2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
| 时间 |
人口 (百万) |
粮食总产出(千吨) |
种植面积(百万公倾) |
粮食单产 (千克/公倾) |
|
| 粮食 |
全部作物 |
||||
| 1400 |
72 |
20520 |
19.8 |
24.7 |
1038 |
| 1650 |
123 |
35055 |
32.0 |
40.0 |
1095 |
| 1750 |
260 |
74100 |
48.0 |
60.0 |
1544 |
| 1820 |
381 |
108585 |
59.0 |
73.7 |
1840 |
①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②④